也不知道該喜該憂。
喜的是,泰山軍眾軍吏受黃巾軍的影響很小,憂的是眾將對黃巾軍的精神信仰竟然完全無知。
張旦至今還記得,當年渠帥抱著老亭長的屍體,與眾人一起宣誓的場景。那時那刻的情緒就正如祭孫等人此時此刻。
於是,張旦望著北面數萬人吟唱的場面,不禁對潘章等人道:
“你們不懂,以後你們就懂的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這是一種傾山覆海,改天換地的力量。”
“有些人迷信武力,迷信刀槍。但終究不知道,這人心才是這世間最強大的力量。得萬民之心者,便是這一仗打輸了又如何?只要我們還在,這股人心還在。我們仍然能捲土重來。只有我們這些星星之火不滅,還怕不能起這燎原之勢嗎?”
但可惜,張旦說的壯氣,但話裡的悲哀卻怎麼都掩蓋不住。
沒錯,張旦對此戰的結果並不抱有多大的期望。只因為他了解青州黃巾的實力。
說實話,此次青州黃巾四萬眾出擊,其實力可能比以前六萬眾北上河北的時候還要強些。但你要說和河北漢軍擺開大陣對殺,那真的是還差不少火候。
這也是張旦一開始建議祭大鬍子堅守壁壘的原因。
但祭大鬍子不聽啊,他張旦也只能率軍出擊策應他們了。
因為如果他不帶著東征軍的三千主力隨之出擊,此戰青州黃巾贏得機率甚至連三成都沒有。而有他們的加入,還有個五五開。
而無論是從河北局勢出發還是他與祭孫的私人情感,他張旦都沒有理由坐壁上觀。
所以,這一次,張旦也只能捨命陪君子了。
很快,飛軍就來報:
“青州黃巾傾巢而出了。”
張旦在馬邊踱步良久,終於下令:
“令全軍出擊,策應青州黃巾。”
就這樣,泰山軍三千東征軍主力也出發了。
大戰一觸即發。
……
戰爭要比祭孫和張旦預料的都要早。
本料漢軍還在三里外,但就在青州黃巾和張旦的東征軍未行半里,就突然遭遇到了漢軍的一部騎兵的突襲。
此部漢軍騎軍是北軍五校中的越騎校尉部千人。
他們彷草原胡騎一般,輕衣無甲,只一把彎弓,六袋箭囊,就輕擊而出。
實際上,雖然越騎校尉部疾行如電掣,但泰山軍的突騎還是在二里外偵查到了敵蹤。
但可惜,青州黃巾距離泰山軍還是有些距離的,等突騎這邊回到泰山軍,再去稟告青州黃巾軍,已經晚了。
彼時,青州黃巾的前部正在行進,突然就遭遇到了千人的越騎襲擊。
這些精湛的越騎騎士,呼和著從道邊撒放連綿的箭失。
要是一般的黃巾軍,遇到千馬奔騰,甚至不用對面放箭就可能已經崩散了。但青州黃巾勇氣足,甲械精,還習了戰陣。
所以,越騎的箭失雖然密集,但還打不垮青州黃巾的軍陣。而一旦青州黃巾的大陣維持著,越騎也不敢向青州黃巾衝擊。
一直等到泰山軍的騎軍趕來,匯合了青州黃巾的騎軍一起,才驅趕走了這千人漢騎。
實際上,這就是青州黃巾的困境。
對面的河北漢軍,一萬五千人,只騎兵軍團就有四千。而青州黃巾這邊,加上泰山軍自己的數百騎,一共才兩千人不到。
騎軍力量的巨大懸殊,意味著戰場的主動權已經被漢軍給掌握了。
實際上,泰山軍和青州黃巾根本不敢將有限的騎兵力量放出去。只能在戰場的附近遊弋,好遮斷隨時突襲的漢軍騎軍。
很快,青州黃巾那邊傳來了立陣的號聲。很顯然,他們決定在這裡整軍佈陣,準備應對將要到來的漢軍。
但這卻讓泰山軍這裡很彆扭,張旦突然發現,自己的行動完全被青州黃巾給帶著走了。
青州黃巾要戰,他們就戰。青州黃巾要停,他們就停。
想到渠帥說的用兵之道,致人而不致於人,張旦內心一片陰霾。
想了片刻,張旦咬牙下令:
“我們移動到青州黃巾的左翼,在那裡佈陣。”
各部主將接到軍令,紛紛搖旗,開始向著青州黃巾的左翼移動。
也幸虧此地地勢開闊,才能容納得下近五萬人排開大陣。
時間就這樣一分一秒過去了,太陽也升得越來越高。
此時,近五萬人的大陣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