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固而得名。其北為大河,有五社津可通對岸,其城雖小卻堅,又因其地處洛水之口,也設有倉城。敖倉之粟轉輸京都時,也會在鞏縣儲備。”
“過了鞏縣,就到了偃師,此地距離洛陽僅剩不足七十里,是洛陽東面最後一道屏障。其地北依邙山,山麓築有倉砦,儲存轉運之糧,西北就是北路入洛的關鍵渡口,孟津渡。”
一口氣說完這些,對何夔這麼年輕的人來說,對體力消耗也很大,所以最後何夔總結道:
“從東路入洛陽的情況就大概是這樣了。”
但其人說完,在場鴉雀無聲。
還是丁盛怯怯的問了一句:
“軍事,你說的雲澹風輕,但我怎麼看都看不出這東路是我們能打的。先不說我們去東郡、要先打濟北國,打下濟北國和東郡的太平道匯合後,我們再去打陳留,陳留打完,我們還要打滎陽、成皋。軍事,你太看得起咱們了!咱們這點兵別說打後半段了,就是打前半段,打到陳留,都要費老鼻子勁。你這方案,我覺得不妥。要是讓我來說,咱管那麼多幹什麼,直接打青州不好嗎?咱們匯合青州其他幾個方的渠帥,到時候舉兵數十萬,哪裡去不得。”
丁盛的話說出了在場很多軍吏的心聲,他們坐那,光聽那些個幕僚口若懸河,這個引經據典,那個旁徵博引,聽起來好像很厲害,但他們細琢磨就不是那回事,這些人就是紙上談兵,一點都不實際。
張衝也被何夔說的難住了,他原先以為這東面最南的就是虎牢關,以為只要破了虎牢關就可以長驅直入了。但誰知道照何夔的意思,這一路都是關啊,這要是一個個打過去,那確實不太實際。
何夔跟張衝這麼久了,自然還是懂張衝的,只見他道:
“從東路走只是一種攻擊態勢,更重要的是,我們以此路收兗豫黃巾,之後無論是北上支援總教還是南下支援汝潁,都能先機在我,到時候我兵出滎陽,天下矚目。”
張衝一聽就懂了。何夔的意思是,他張衝現在被封為沖天大將軍,正應該要藉著這個名號去做一方面之統帥,到時候就可以順勢兼併吸納這一路太平道來發展壯大。而且張衝還知道,現在漢庭的主力都在兩面,他如果西向陳留,可以這麼講吧,漢庭只有守的份,因為他們現在這東面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至於丁盛說的什麼,就留在青州發展,這基本上是大部分庸人的看法,只能看其長不能見其短。
現在是什麼時間?可以說是黃巾與漢庭相爭天下的歷史大旋律,只有積極進取參與其中,他張衝無論是威望、名聲還是實力,才會在鬥爭中發展。
後世為何曹操能以宦豎子弟而有英雄之名?只因為他總是積極進取,尤其是在酸棗,當諸侯們都宴歌枯坐的時候,只有曹操舉兵西向滎陽。雖然最後他失敗了,但卻獲得了巨大的聲望。
因為天下有識之人都知道,此輩與其他庸庸碌碌者不一樣。後面有段時間曹操曾依附袁紹,二人曾經說如何就大業。袁紹曾說:“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而曹操說的什麼呢?他說:“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就是說曹操他不靠山河爭天下,而是集眾智而得天下。為何眾智會如鳥歸林般投靠曹操,要知道袁紹可是四世三公呀,天然就具有巨大的名望。比如說東郡的程立,本來很得當時郡守看重了,要舉薦他,他不應。而一旦曹操來當東郡太守了,他就趕著趟要投靠曹操。
這都是因為曹操在用自己的行動,在數次歷史大潮中都展現其積極進取的鬥志,這為他獲得了巨大的威望。
而現在張衝也是如此,他雖然在教中也有個首義的名聲,但影響力仍然只停留在青州一片,而只要他主動西向,集兗豫之兵與漢庭相爭於成皋,那到時候,才是真正的天下皆知。
而如果他張衝在大平道如此大事時袖手旁觀或者只是偏安一隅,那隻會使教內失望,認為張衝格局也就是如此,不過一守戶之犬,不足以肩負起天下反漢勢力的大旗。而那時候,就算得了青州道的支援,他張衝也是得不償失的。
所以,張衝明白自己的使命了,那就是:
“舉泰山之兵,集兗豫之眾,塞成皋之口,戰天下之中。”
“讓世人皆知我沖天大將軍替天行道,為民請命。”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