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衝的見識,太平道起義失利的主要原因就是被唐周出賣,洩露了京都的斬首行動。而現在如果能剷除唐周,讓太平道成功中心開花,那多半機會還大些。
但張衝理智知道,這種策略基本上不會成功的。
首先是京都的南北二宮並不只是宮殿群,它實際是軍事堡壘。這是從前漢就傳下來的傳統。當時漢高祖劉邦遷都關中,營建長安的時候,開始就是修的是北宮,作為軍事堡壘。那會長安都沒有城牆,還是等他兒子劉盈即位的時候才修的。而本朝也是如此,光武皇帝從廢墟中營建洛陽,先建南宮,後建北宮,兩宮之間以空中甬道相連,其他都是巍峨的宮牆,可以說,就是給太平道再多一倍的兵力,他們都別想突破宮門。
其次,歷史上就沒有這種在都城發動起義成功的。因為你去的人多,那人多口雜,必然守不住秘密。那去的人少,那在人家中心地帶,那完全沒用。
也是基於這個原因,張衝並不看好太平道的中心開花戰略。但他張衝並不是太平道的決策層,說到底,他加入其中不過四年,就是再大功勞,也還差著年資呢。
所以,在面對一場大機率要失敗的起義,饒是張衝也是有點迷茫的,他也多是走一步算一步。
但在博縣遇到的這位陶暗陶先生,卻直接給他規劃了一個大戰略,就是換個根據地,而這個根據地就是歷代得天下機率最高的區域,關中。
你別說,當陶暗說了這個後,確實開闊了張衝的視野。作為後世的人,他當然知道以關中為根據地,確實有一定的可行性。
如果歷史的慣性足夠強大的話,董卓入京還是會發生。因為整個涼州人都對漢庭離心離德,他們對於打破漢庭的秩序毫無道德負擔。更重要的是,在平羌作戰中強大起來的涼州大馬足夠兇,足夠有實力掀桌子。所以即便不是董卓入京,那也是別的軍頭入京。
如果董卓入京的話,那隨後關東郡國諸侯討董也會成必然。那到時候董卓還是會西遷關中,遷移百萬京畿之民填關中,雖然後面關中大亂導致災民流離失所。但如果張衝能在那個時候入關中擊敗涼州軍團,那直接就能佔據一個好基業。
等那時他在關中深固根本,收涼州大馬,再取河東,出太行山進河北,只要擊敗袁紹,那整個形勢就大為不同了。
想到這裡,張衝真的有點激動了。他立馬計陶暗:
“陶君之言大善,如欲取關中,卿有何計。”
陶暗晏然自若,以土做畫,為張衝獻策:
“關中之地古稱四塞之地,說的就是入關中的四條道路。其中離我們最近的分別是崤函道和武關道。但崤函二百里谷地聯絡兩京,是漢庭實力最強的地區。所以就剩下從江漢平原入南陽,走武關直接進長安。始皇帝東出關東六國有三次就走的此道。後來秦末,劉邦能先項羽入關中,也是走的這條捷徑。後來周亞夫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即由此道行洛陽。可以說,此地是入關中的最好路線。”
張衝沉思,如果是這樣的話,他就需要西出橫穿豫州,一路過魯國、梁國、陳國、潁川、最後才能到南陽,這條路線貌似不好走啊,此為漢家核心地帶,豪強遍地,塢堡密佈,真要他一個個打過去,他這點兵還沒到南陽呢,就要被打完。
他這邊想,那邊陶暗繼續介紹:
“但這武關正是如此重要,所以漢庭重兵把守。再加上武關修建在武關道的中間。兩邊壁立千仞,只要我軍打不下武關,就有全軍覆沒之憂。所以現在依舊需要在齊魯楊威,積蓄實力。”
張衝明白陶暗說的意思,平常關隘都是修在山道開頭或者結尾,而武關道卻修在中間。這意味著,一旦敵軍深入,不能速克武關,那敵軍就被堵在了山道口,到時候一旦後方被堵住,全軍皆墨。
看來這事還得從長計議,但無論怎麼說,這陶暗有點東西。張衝將其留置幕府,有事常找他商量,一時間上下相得。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