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曲將,本軍軍報。”
張達接過羽書,看到軍令,于禁命他將左曲甲士前移百步,隨時準備作為先頭衝擊對面的東平路的漢兵。..
見得了排頭任,張達大喜,這一戰結束,他也可以功勳左遷做個部將了,到時候在將老營的王小娘接來一起慶祝,到時候才是真的美。
張達不知道自己現在有多危險,他說的這些話,使得他渾身插滿了旗幟。
張達收下軍令後,帶上了兜鍪,令麾下二百甲士以什為排,列一個二十排的豎陣。
豎陣的好處就是衝鋒時,觸敵面比較窄,那就受到的箭雨就比較少,而等到與敵接觸前,張達部就會變陣,從豎陣變橫陣,擴大觸敵面,直接在整個陣線上對敵發起進攻。
在衝鋒時變陣,泰山兵的精銳可見一般。
接到張達的軍令後,各排頭的什將束著兜鍪,舉著旗槍就開始清點所在排的甲士。再清點完軍數,只聽號角一聲,張達部就開始排著陣型出陣了。
一出陣,豁然開朗,原先死在東平國陣前的壽張兵的屍體,之前已經被他們的友軍給拖到了一遍。
所以出陣的張達部最前排的甲士直接就看到地平線上,左山右水,對面是堅陣,戈矛鈹林立。
最前排的這些甲士看到對面那架勢就知道對面不是弱兵,但他們心裡也覺得就是那樣,能作為一陣排頭的,哪個不是膽大的勇士?還怕這點陣仗?
張達所部並不是最先前出的泰山軍,在他的右邊,由純山寮子弟組成的奚慎部已經帶著五百魯山營眾衝上了皋山。
皋山不高,但在這快戰場形勢下就是唯一的制高點。奚慎的任務就是為全軍奪下此高點,隨時為全軍傳遞軍情。
和很多人以為的,只有熱兵器時代才會爭奪制高點不同,古代戰爭對高點的爭奪同樣看重,原因一方面是能自上而下行成衝陣,另一方面是獲得更高的戰場視野,能隨時獲得敵人的軍陣排程資訊。
奚慎沒有花什麼功夫就奪下了皋山,原來東平國兵之前得國相軍令,全軍下山,在山口曠野佈陣狙敵。
從這裡也看出像李瓚這樣的名士,就是再果敢任事,但到底不善於用兵。不過這也難免,他們就是看過幾冊兵書,但內郡的這些名士又哪有多少機會能接觸到真正的戰爭呢?是以多是紙上談兵。
實際上,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整個戰爭藝術實際呈現一個觸底反彈的情況。漢末大亂前,內郡普遍不太善於武事,對戰爭的理解也比較粗疏,但一個好處是,這個時期計程車子和黔首普遍底子比較好,因為他們多有一個承平的生長期,有穩定的習武學文的空間。就連黔首的技擊也多少有點,因為漢帝國的軍事制度仍然保持著他的慣性,能讓底層黔首也有機會習武。
但天下大亂後,這個過程就中斷了。這個時候殺戮太盛,已經沒有什麼安穩的習武環境。此後戰爭烈度隨著各自軍將的嫻熟已經越來越高,往往前期有三人敵的本事,到後面也就是一個一人敵的甲士了。這就是戰爭對所有人的成長,儘管這種成長是那麼殘酷。
東平國相李瓚因為經驗缺乏,丟了皋山,但到底是第一流智慧的人,等皋山差上了黃巾賊的旗幟後,他立馬意識到自己剛排程出了問題,遂命高雅領其部曲奪回皋山。
高雅有勇力,善騎射,好武事,是兗州一等一的豪傑。他曾殺人流亡,得李瓚庇護,受其大恩。是以李瓚相召後,高雅馬不停蹄的就帶著三百絳襖兵來助陣。
高雅這三百絳袴兵也有來頭,手執長槍挎大矢,身穿絳色衣袴,裹青纏頭,雖無甲,但在山間如履平地。
所以李瓚選高雅為將,讓他帶著三百絳袴兵去攻山,也算得用其人了。
高雅得軍令後,大聲喊喏,就帶著三百絳袴兵衝上了皋山。而奚慎的五百魯山兵,也善山地,所以兩將就在這皋山上捉對廝殺。
這邊已經前出的張達部甲兵,正緩慢的走著,他們每走十步就會停下在排一下陣線,然後再繼續走,自始至終都排著嚴整的軍陣移動著。
等他們移動到百步,距離漢兵前陣大概不到二百步的距離,最前頭的甲兵已經停下了,然後張達部各排依次停軍修整,這些中間的甲兵沒有視野,一切行動都看自己的前排和最右邊的排頭什將的指揮。
而排頭們就聽最右陣角的張達的指示行動。而這會張達也頻頻看陣後,緊緊盯著後面的于禁本部,看其旗幟。
時間在這裡被拉長,敵我兩軍計程車吏們都有一種度日如年之感。而戰場又是這麼的安靜,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