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前,他不能和馬元義現在就決裂,到時候親者痛仇者快。但滎陽大戰之後嘛,他張衝已有辦法。
但這理是這麼個理,但到底是讓你憋屈的。說實在的,沒有他張衝浴血沙場,現在黃巾軍早就被滅了。
之前潁陽一戰,沒他數百里奔襲支援,汝潁黃巾軍早就是昨日黃花了。但實際上呢?太平道是如何對他的?以前是唐周排擠他,張角要罷黜他,馬元義要利用他。如此種種,如何讓人不憋屈。
這馬元義之前不傳教,非要在最後進攻滎陽前傳教,就是看準了張衝會顧全大局,不敢和他翻臉,所以做此試探。
而一但這個試探沒有反制,立馬就會有下一步試探。就和切香腸一樣,越切越小,然後張衝的底線也越來越低。
說實話,張衝也是普通人。他不知道多少次想過,咱直接撤了得了,憑啥是他顧全大局,憑啥總是他吃虧。
但理智告訴他,這一切一切的排擠,根本原因在於他張衝有了足以影響大局的實力,但還不具備相應的威望。所以這些人只會控制他,防他,而不是尊重他,追隨他。
此情此景正如日後一九三五年前後的歷史分野。
所以張衝正確解開此結的關鍵不是什麼撂攤子,反而得做得更多,並在一個關鍵時期力挽狂瀾,告訴所有人,跟著他張衝才能走到最後!
所以縱然是憋屈,但也只是憋屈。既然是憋屈,那找個地方發洩一下就好了。而很不巧,張旦就成了無傷大雅的發洩口。
這邊何夔一逗趣,張衝罵完了,很快就佈置了下階段任務。
“張旦部繼續在衍氏小城多造營壘,與主力大軍勝利會師。”
之後張衝就帶著近兩萬的大軍繼續北上,一點不耽擱。因為張衝深知,此時張旦部確實兵力不足,也很擔心漢軍會大膽包圍吃掉張旦這部偏師。
八月二十六日,李大目和典韋兩部共計兩千人組成前軍率先出發,先北上打通這一路的交通線。
八月二十七日,張衝、馬元義都主力黃巾繞過管城直接北上,一路車馬粼粼,軍容鼎盛。
但張衝這邊剛北上,從開封開來的一隻千人漢兵就打算趁機截擊泰山軍後軍。
這隻開封兵的主將叫陶魏,是前漢時期開封侯陶舍後人,現在為開封尉。
自何苗任河南尹,就陸續開始調動豫東一片縣卒救援管城,而開封令就命陶魏帶著千人兵坐船沿著汴水北上了。
但陶魏膽怯,出發沒兩日後又帶兵返回了。他不敢去管城下冒險,那是雞蛋碰石頭,智者所不取。他向開封令藉口說,軍士鬧餉不願離開本境去外鄉作戰。
但這開封令就是從基層升上來的,自然知道底下道道,他訓斥陶魏:
“賊匪定是要北上滎陽的,到時管城能留得幾多兵?現在逡巡不前,不說我這裡交代不過去,到時候又如何向河南尹交代?”
很顯然,陶魏聽懂了縣君的潛臺詞,既然上面的軍令是要支援管城,那定然是要完成的。但至於其他的嘛,他們不會多管。
於是陶魏再次沿汴水北上,一路到了管城西二十里外下了船。他剛到沒多久,就看到一隻長蛇大軍蜿蜒向著北面而去,他也不追擊,反等到泰山軍全部撤出管城,他才率軍開進了管城。
就這樣管城被陶魏就這樣“收復”了。
撿了一次便宜,陶魏打算再接再厲,於是他繼續追擊,只是見泰山軍後軍後便又繼續頓兵觀望。
但殊不知此時陶魏所部的情形正收入一隻騎軍的眼下。
當陶魏見泰山軍後軍繼續北上時,忙要帶著所部繼續跟上。這時候,從東南處響起一陣馬蹄聲,陶魏大驚。
只見一隻千人左右的突騎直接從左後方的茂林中殺出,眨眼間就衝撞入開封兵的後隊,一時間慘叫聲不絕。
這隻漢騎正是負責埋伏的田俊,在陶魏等人開入管縣時,張衝就收到了城內信報送來的訊息。立馬就命田俊帶千騎迂迴到左後,對這隻冒進的漢軍實行致命一擊。
三刻後,當“陶”字大旗被砍斷,田俊收下了陶魏的首級,簡單打掃了一下戰場就率騎軍北上了。
就這樣,田俊小試牛刀,又一隻漢兵折戟在這片平原上。這就是騎軍在平原的優勢,它就是王者。
但事情有意思在,當泰山軍這邊用騎軍又一次殲滅一隻漢軍時,本該在滎陽駐紮的三千幽州突騎這時候也突入到衍氏,也打算對駐紮在此的張旦部予以毀滅打擊。
一直很重視戰場偵查的張旦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