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二十一章 積粟

養地。

到了秦漢以來,鐵製農具普及了,能翻得更深,這時候基本都是連種,就是不間斷在一塊地上種,比如張衝他爺爺從張弘他們家偷學的堆壟法,其實就是一種連種,雖然看似用了壟土和壟溝兩塊來輪作,但實際上在對土地肥力的消耗是一直持續的。

所以堆壟法也只能輪種禾和菽這種不高產的作物,就是儘可能不傷地。

而三圃制是將土地分為三塊,一塊春播種大麥,一塊秋播種小麥,一塊休耕。然後來年再按順序輪,這樣對土地的利用率能達到三分之二,養地種地兩不誤。

當然這一切都還要在汶陽進行實驗在能確定。

張衝並不因為自己是後世人就覺得自己天然掌握真理,自覺得自己推進的農業技術就是先進的。農業創新不比其他,他每一步都要走穩。

如果農戶們根據你的指示,辛苦忙乎一年,然後顆粒無收,那張衝建立起的信任就將瞬間坍塌,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一年農民們就將沒糧吃,這才是真正危險的。

所以張衝即便有後世成功經驗,也要在汶陽種一塊試驗田,讓人從頭走這一遍這個技術。畢竟從知道到做到,二者的鴻溝太深了。

今天,就是張衝帶著大夥在汶陽圈地打算確定耕作區的日子。

此刻,同樣穿著犢鼻褲的張衝正帶著金丙一幫子老農在看土地的情況。

金丙蹲在地上抓一把泥土,然後聞著,讚了一句:

“渠,這片地不孬。”

張衝頷首,這地必然不孬,要知道這片汶陽在歷史上不知道浸潤了多少齊魯人的屍骸。

春秋齊魯爭霸,二國就以這泰山為界,齊國每每大戰,必出汶陽。所以這地可以說是相當肥沃的。

但可惜……

金丙可惜道:

“這地是不錯,也齊整。但孬就孬在離汶水太遠了,咱們不論種麥還是種稻皆不成,只能種種粟,就這也要吃水的。”

金丙不知道張衝為何要選擇這片田土來耕作,明顯不划算。

但張衝自有他的法子,他要在這裡深挖溝渠,然後將汶水引到這裡,這這片地上種更高產的麥。

至於怎麼引?

不是挖個運河那麼誇張,那太耗費人力了。而是他要做水車,將汶水引流過來。

水車的原理其實就是用人力為動力的引水裝置,用腳踩或者手搖的方式將水引入溝渠用以灌既。

張衝整個冬天就和輜重營的匠人們製作這個,那邊已經制作好了,只待張衝這邊確定耕作區,修挖溝渠,就能開始架設水車了。

張衝估摸了一下,這片地離汶水還是有點距離的,如果人力踩水不夠,估計還要在上牛力。

他去年和東平陵兵一戰,繳獲數百頭牛,除了發到各個農莊的,還能剩下一批,可以作為水車的動力。

之後,張衝開始用石灰劃分耕作區,這片地粗略能劃出二百頃,如果兩次收穫都順利,大概能打出十二萬石的糧食,也不容小覷了,而如果用傳統方式連種,可能只能打出一半。

但這些都還是張衝的預計,一切都要看最後土地實際的產出。而如果張衝能夠將此方法驗證成功,那他不僅鍛煉出一批田官,也更能在泰山方樹立更深的威望。

對廣大黔首來說,能讓土地產出多出一倍的人,那是聖人。

而現在我們的張聖人,正穿著犢鼻褲,和大夥一起挖著溝渠。對於溝渠建設,張衝請教了不少曾經給朝天徵發過挖溝渠的,想問問這個溝渠網路一般如何建設比較科學。

但問了不少,沒人能說個所以然來,都說,就是官家畫好一塊地,他們就去挖,使力氣就行。

沒奈何,張衝只能用自己前世學習的統籌法,開始劃分溝渠。

他將二百頃土地劃分為四十個耕作區,然後每個耕作區配牛二頭,負則犁這五頃地。

此世已經出現了牛耕技術,而且還頗為發達,是二牛耦耕,也就是兩頭牛來牽引的重犁。但實話說,這一技術也只是在小範圍內使用,一方面是牛本來就稀缺,另一方面是這種技術掌握在豪強手裡,敝帚自珍。

這種牛耕技術要用到三人,一人牽牛,一人掌犁轅,以調節耕地的深淺,一人扶犁。這種重犁犁出來的溝,又深又寬,能把田間的雜草的深根都犁短,這樣就不會和麥種搶養分。

而這樣一把重犁在兩頭牛牽引下,一個翻種期就能翻完這五頃地,是人速的二十倍。

所以張衝對牛耕也沒啥好改良的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