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軍時也常常自帶馬甲,遂成漢室核心武備之一。
河東之地自古便是饒勝之所,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所以這三河地區在古便是王業之所。燭
河東富裕的一個原因是,境內有汾水、束水,滋潤農業。但更重要的一點是,河東有鹽鐵之利,河東有天下第一的鐵官所,天下第一品質的兩池鹽,可以說佔盡天下財富。而更誇張的是,這鹽鐵之利卻是由河東地方私人所掌握,而國家只抽取鹽鐵稅。
正是靠著地方鹽鐵之富,使得河東地區有錢有人有傳承。每年退役回鄉的武士到了故鄉就訓練自己子侄、鄉人,使得一代代三河騎士源源不斷的傳承下去。
之前黃巾蜂起,河東已經為漢室貢獻了一批優質兵員,現在國家再次召喚,這些久受訓練的武家男兒再次拿起甲兵,為國出征。所以,黃琬也是得了前人之蔭,正是河東地區百年間的和平安穩,才使得河東地區的武士能有足夠的成長環境。當然,人力資源也是會枯竭的,隨著亂世來臨,誰也不知道,這些優質的河東武士們還能剩下多少。
但很可惜,河東兵來得太少了,加上黃琬手裡的兗州兵,合計不過才六千,遠遠不能壓制麾下另一個集團,即京畿豪勢部曲兵。別看後者不是多精銳,但抵不住人家多啊。
….
其實一開始,劉宏是打算發河東兵一萬南下的。別吃驚一個郡能湊出萬兵,因為河東郡還真有,他治下有一隻特殊的兵團,即塢壁兵。
在安帝時期,因為羌人一度打到了河東,甚至沿著河東打到了河內,所以漢室在河東之內的通谷衝要設定三十三所塢壁,每壁五十兵,皆設鳴鼓。
所以劉宏一開始是要將這部分兵一併調撥南下的。但劉宏的建議直接被朝內河東籍的公卿給阻止了,當然他們也有理由。燭
他們說之前黃巾蜂起,河東地區就有蛾賊作亂。之後又有邊章帶著羌人寇邊,再次襲擾河東。而原先佈置在河東之地的三十三所塢壁,一開始設立的原因就是在京都的北面,沿著河東、河內的沿垣縣、平陰、積縣、泌陽、武涉一帶,構建一個防禦帶。如果將這些兵力都抽調走了,萬一羌人長驅直下,到時候西周為西戎所滅的故事,怕要重演。
劉宏被這番話氣得不行,他琢磨了一下就猜到這些人只是將這些作為理由,更關鍵的原因是,他們這些河東豪族不希望河東的兵力被抽調一空,到時候無論是黃巾還是羌人入河東,最先遭殃的就是他們。
但明白了這些的劉宏又能如何呢?都已經對豪族妥協一次了,也不差這一次。所以最後到底只有三千河東兵南下。
本來劉宏還打算讓河東太守董卓也領兵南下的,但他之前已經帶兵去了河北戰場,遂才做罷。
此時的董卓還是大漢的忠臣,其人出自六郡良家子,又入羽林郎,之後又為國轉戰在西疆,履立戰功,是大漢一顆冉冉升起的將星,有望接替涼州三明成為整個大漢武人新的標杆
。
也因為有此信任,劉宏才任董卓做了河東太守。要知道,河東作為三河之首,因為其地理位置、經濟優勢,其太守一職一直都是皇帝最信任的大臣來擔任的。
漢室治理地方依靠的是吏治。即所謂:」民所以安而無怨者,政平吏良也。與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燭
所以,董卓能任河東太守,正是這份信任的體現。但這也和董卓的好運道有關,他正好趕上了漢室提拔新一批武官作為治民官的轉型期。河東地區自前漢開始,就是法家文吏的大本營,但正因為如此,為了制衡,歷代河東太守有一個算一個都是儒吏。比如,李文、史弼、孔彪、王邑,這些都是儒吏。如果不是國家動亂,地方越來越難治,劉宏需要更多有軍事經驗的武官為他治理地方,董卓是完全沒有機會的。
所以董卓現在的地位全是劉宏一手提拔起來的,只是不清楚,要是劉宏知道大漢就是埋葬在董卓之手的,又會是怎樣一個情緒。
再回到黃琬這裡,黃琬雖有千般難,但有一個強處就是能知人善用。他根據麾下各兵的情況,做了如此佈置。
….
首先,是最難調動的幽州突騎,經過協商,被佈置在了這片平原戰場的東北部,扼守到後面敖倉一帶的交通線。宗員之所以同意佈置在這裡,也和這裡距離敖倉近,更方便補給有關。
之後是黃琬最為依靠的兗州兵和河東兵,被佈置在滎陽東側的十幾處坡崗邊,這些營壘或在澤邊,或在道頭,總之就是要互為犄角,阻扼泰山軍向西和向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