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地緣角度決定的,因為一旦進攻京畿,到時候他的防禦壓力就會特別大。
除了在北面河東和西面要應對關西的反攻,還會讓他和泰山軍的接觸面變大,這並不利於袁紹的防務。
那算來算去,只有西南的荊州和南面的揚州是可以作為下階段擴張方向了。
而好死不死,豫州通往這兩個地方的通道都被黃巾軍給佔據了。豫州進入荊襄的通道有兩條。
<ter>
</ter>
一條就是從潁川昆陽、葉縣一帶向東穿過方城夏路進入南陽。
方城夏路實際上就是服伏牛山脈和桐柏山脈之間的通道,從這可以沿著澧水進入南陽。
而到了南陽盆地後,就可以沿著白河支流河谷南下進入荊襄。
這條路是最好走的,也是過去楚王數次北上中原爭霸走的通道,但可惜袁紹不能走。
在南陽的袁術是不可能讓袁紹過自己境的,更不用說自己那個弟弟也在打荊襄的主意,他袁紹就更不能暴露自己意圖了。
所以留給袁紹的路就只有第二條路,也就是直接從桐柏群山脈之間穿越過去。
而從先民開闢山路到楚國建關,正有三條山路可以從汝南直達荊襄,而這三關正叫義陽三關。
其三關從西到東,分別為叫冥阨(今平靖關)、直轅(今武勝關)、大隧(今九里關),是崎嶇的兩座山脈之中相對平坦的三條隧道。
可以說,如果南陽方面不能走,那這三條路也能直達荊襄。
不過走這裡最大的風險就是容易被困死在山谷裡,所以要想奪此三關必須出奇不意。
而袁紹信重的謀士郭嘉給他獻上的計策就是如此,明攻黃巾,暗度三關。
而且黃巾分別把盤踞桐柏山和大別山,本就威脅著袁紹的後路,所以必然要被剷除的。
可以說,要用兵達成出其不意的效果那就一定是走此三關。
日後解放戰爭,有一支軍隊正是走的義陽三關,然後千里挺進大別山,威脅到了長江流域腹地,為之後淮海戰役的展開創立條件。
且不說以後,實際上當年孫武和伍子胥帶著吳國軍隊攻入楚國,也走的是三關通道。
當年吳楚之戰,楚國為了防備長江下游的吳國,將絕大數兵力佈置在長江中游一線,也就是從九江到安慶一帶。
但孫子卻開創性的劍走偏鋒,帶著三萬吳國輕甲向北經邗溝進入淮河,然後沿著淮河一路逆流而上到了桐柏山。
此前我們也說了,淮河的源頭就在桐柏山。
而孫子到了淮河源頭後棄舟登岸,從桐柏山和大別山之間,也就是義陽三關這個地方攻入楚國。正出其不意,一舉攻入楚國腹地。
現在袁紹的大謀士郭嘉就給他獻上這樣的策略,真深得用兵之險的險字。
如今,袁紹實際上就是兩步走。
其一,先殲滅擊潰桐柏山、大別山之黃巾,收其糧秣士馬。
其二,征剿大軍方向一調,直接從義陽三關穿行,進入荊州的江夏郡。
如今的江夏太守是劉表所表的黃祖,其家出自江夏黃氏,累世豪門,所以江夏不好打。
但即便是袁術都沒想到袁紹會是征剿黃巾,意在荊襄,更何況是黃祖呢?
而一旦袁紹佔據江夏,其向東可直接進攻江陵,向北可絕斷南陽,向東可以直接南下揚州。
可以說,一旦袁紹佔據了江夏,那袁軍的整個戰略就活了。
到時候有了更廣闊的縱深,有整個南方的資源,袁紹自可以和泰山軍決戰中原。而且到時候,他那愚蠢的弟弟袁術就被他完全包圍,到時候就只能永遠做自己的弟弟了。
時勢的發展就是這樣,總是在動態的平衡中的。
泰山軍是強,但無論是袁紹還是曹操皆是雄主,他們也不會甘心引頸就戮的。所以曹操進攻徐州,試圖全據青徐,而袁紹也是如此,準備飛奪三關進入荊州。
而以上這些,是袁軍的最高機密,只有袁紹和少數幾個謀士知道,所以劉闢當然無從得知。
而他和自己的一眾渠帥又不具備超卓的戰略視野,自己也想不到這些。
於是,這些人就只能看到眼前,努
力應對著當下的危機。
雄鷹翱翔可以縱目千里,雄兔撲朔也只能看到眼前寸光。但自然界卻常常有兔子腳蹬雄鷹的奇蹟。
長期的戰爭看雙方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