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百九十八章:徐盛

蓋勳為度遼將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原先設在定襄郡的度遼將軍府移到了雁門關。

這是他基於對未來戰事的判斷而做出的。

此前度遼將軍之所以設定在五原、定襄一帶,就是為了監視這裡的南匈奴。

自南匈奴北內遷到美稷一帶後,漢室先後在它的北部設定度遼將軍幕府,在它的南面設定使護匈奴中郎將幕府。可以說,從西北兩面隔絕匈奴跑回草原的通道。

但現在,形勢變了。匈奴再不是漢室最要在意的敵人了,反而是需要吸收的盟友。

而泰山軍則一躍成為關西朝庭在北疆最大的敵人。

所以,蓋勳在獲得太師董卓和小皇帝劉協的批准後,不僅將幕府搬遷至了雁門郡,還特意從匈奴王庭招募了三千匈奴騎兵隨行。

再加上本設定在雁門關的兩千烽燧兵,此時蓋勳手上有三千匈奴兵,兩千度遼營兵,兩千雁門烽燧兵。

而當徐盛帶著十人騎隊悄然順著桑乾河,滲透到雁門關外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是深入到了敵後,只要有一個不小心,這支十人騎隊就會全軍覆沒。

所以,徐盛全程都要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是他要來出任務的,既然是十個人出來,他就要帶這十個人回去。

但這個過程卻是相當驚險的,他們一路上除了會遇到遊弋的匈奴人,更要小心防範雁門關外的烽燧兵。

一開始他們哪會將所謂的烽燧兵放在眼裡,因為但凡這個兵種,幾乎就是農奴一類的雜兵,完全沒有任何主動性。

但很快,徐盛他們就意識到自己錯的厲害。

這些雁門關外的烽燧兵不簡單。這些人不僅會主動追索線索,還在要道上有自己的營地壁壘,他們就好像一群鬣狗,能聞出一切敵人的味道。

而之所以這些農奴的烽燧兵能有如此改變,全因為一個人。

他就是太原太守裴曄。其人出自聞喜裴氏,是裴氏這一代最出色的族人。

他的兒子裴茂因為在董卓入京的時候,站出來呵斥董卓下馬拜見小皇帝而聞名。

作為供應雁門關一切軍輸補給的總負責,裴曄對雁門關的防禦進行了整頓和改良。

除了度遼將軍的營兵和匈奴蕃兵,裴曄改進最大的就是烽燧兵。

他將過去農奴興致的烽燧兵改為擁有田土的良家子。其辦法非常簡單,就是將這些人原先耕作的土地全部分給這些人。

在過去,這些烽燧兵耕作的田土都是隸屬於漢室的,這些人實際上就是農奴。而現在,裴曄決定將公田賜予這些烽燧兵,讓他們和正常的自耕農一樣向官府繳納稅賦,只不過要求他們在閒時巡邏,戰時出戰。

這其實也是裴曄學習的泰山軍的。

實際上只要一個勢力還有一定的活力,那它就不會一直忍受被動挨打的局面,它們就會從敵人身上去學習。

比如當年戰國之世,秦並不是率先變法的,他恰恰是因為被變法的魏國揍得幾近亡國了,才不顧一切要變法。

因為不變法,它就只有死路一條。

而現在當泰山軍率先將土地和軍隊結合起來後,其他的諸侯也開始不得不學習,只不過因為這些人的核心權力階層的不同,這種學習也有所取捨。

比如袁紹就是隻給治下的武士分田,確田,而曹操也是給吏士分田。裴曄沒他們那個權力,只能稍微給這些烽燧兵分一些公田。

但即便如此,這些烽燧兵也爆發出了極強的能動性和保衛田土的意志。

而實際上,這些烽燧兵的實力還不弱。

這些處在雁北地區的烽燧兵,不是恆山的山民就是平原上的雜胡,耐寒苦,逞鬥狠,本就是精兵的料子。

而裴曄就給這些人給田二頃,讓其出甲士一人,給三頃者,則出戰馬一匹。再然後於雁北之外,設堡戍,列部伍。

一時間,幷州方面不費一絲資糧,就得兩千用心敢死能守家的烽燧兵。

所以當徐盛等十一騎小隊進入到雁北地區後,就遭遇了一系列不曾預料到的危險。

……

徐盛他們已經暴露。

此時,他們正徒步順著一條溝壑前進。他們的戰馬也早被他們放生到了山林。他們沒想到,正是因為戰馬的足跡,使得他們被那些烽燧兵發現了。

當近百人呼號著追殺過來的時候,徐盛他們只能選擇退進西面的山嶺內。

沿著這條山溝壑,徐盛他們很快就發現了前面有一道田壟。這是隱藏在山林裡的山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