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下來後,樂進對候在這裡的趙簡道:
“趙校尉,敵軍在東門的戰鬥意志並不高,箭矢綿軟無力。但其城下的一軍望之卻不同,有點勁旅的意思。”
樂進所見的漢軍正是從小遼水上游開下來的西蓋馬之軍。
西蓋馬今人不識,卻為日後撫順所在。
此地設定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用來和東北長白山群嶺內的肅慎部落互市。肅慎人常上山採人參松子之類,然後到西蓋馬與漢軍互市。
而在地緣上,西蓋馬又為玄菟郡之東方門戶,為其抵禦高句麗的侵害。
在東北的局勢中,有如此變數。
最繁華和宗主性質的是遼東的北方四郡。而在西蓋馬以北千里,一直到黑龍江的廣大區域皆屬於夫餘人。
這些人並沒有統一的建制,只有各酋落。而各部之間也形成了明顯的上下之分,其有名馬、赤玉、貂豽、美珠。有王、有豪民,有奴僕。每遇敵,諸加自戰,下戶俱擔糧飲食之。
同時而這些部落是普遍親漢的。從武帝時期就向漢朝納貢,到了本朝一直不斷。
甚至在安帝時期,東北雄氣的高句麗圍攻玄菟郡,也是夫餘王出兵解救的。
可以說,扶余勢力是漢家在東北地區的重要盟友。
而在西蓋馬的東北長白山中,一直到濱海地區,就屬於另一個勢力,肅慎。
這些人和夫餘人是很像的,但語言不通,彼此之間也沒有認同。這片地區的制度非常落後,大概處在原始部落時期,無君長,有邑落大人。
在居住中,這些人也是穴居為主,處山林之間。
也因為沒有建制,這些肅慎人往往成為多家勢力的僱兵,而他們之所以能如此就是因為他們非常善射。
這些肅慎人用長達四尺的弓,箭簇足足八寸的重箭,每射皆入目,還愛上毒。
所以如扶余、漢家豪強皆愛招募他們。
而除了以上這兩個勢力外,東北最特殊的存在就是高句麗。其特殊在,這樣一個孱弱的勢力竟然也有巴蛇之志,竟然要吞併漢家的遼東。
更瘋狂的是,時局發展還真有這個苗頭。如西蓋馬的治所在這些年就不斷西遷,原因就是扛不住高句麗人的攻勢。
高句麗之先世屬於先秦時期的百貊一族,一直活動於遼東的兩江兩河之間,其大致範圍就是在長白山山脈的中部地區,地緣特徵就是高山溪谷。
而高句麗在先秦就被稱呼為高夷,意為山居之名。也確實這個族群很早就掌握了壘石為封和積石築城的築城技能。
其現在的都邑紇升骨城就是一座典型的山城。
他們沿著遼東到長白山區的各個河谷要道上修築山城,一遇到戰事就放棄外面的耕田,然後進入山城躲避。
也正是這種避難方式使得高句麗人避開了數次漢人的侵襲,一直熬到現在漢人在遼東地區全面變為守勢。
發展到現在,高句麗人先是統一了國內的五部落,使得制度從原先的部落聯盟升級到了王制時期。
同時在疆域上,高句麗人一直不忘漢人的遼東土,一直積極向西拓展,到現在已經是地方二千里,以桓仁、集安、通化地區為中心,西邊佔據新賓一帶,北到渾發河流域和第二松花江上游與夫餘相接,東至延邊,南至清川江,與樂浪郡為鄰。
可以說,到現在高句麗人的野心越來越不加掩飾。
而西蓋馬正是在這樣複雜的東北群勢力的環視下建立的,從其一開始就以邊疆重鎮來建設。
其也充分利用了地緣優勢,吸納群山谷內的肅慎豪傑勇士入軍。
就如現在東城牆下的西蓋馬營就是如此,其營有千人,一半都是肅慎、扶余的力士和弓手。
而樂進作為常年征戰的武人,自然一眼就看出這些人的兇狠。
所以樂進一回來,就對呆會準備步戰的趙簡作了提醒。
趙簡是老行伍了,對戰爭的意外性毫無幻覺,別說樂進專門提醒了,就是不提醒,趙簡也是穩如老狗。
他先是在鼓車上注視了敵軍陣地一會,然後果斷給後方的投石車發訊號,示意他們攻擊對面城下的敵軍。
得了旗語的投石車營將,果斷將手裡的四架發
石車全部推出,上好了石彈後,就開始第一輪齊射。
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當巨石轟擊在城牆上時,這段城牆竟然直接塌掉了。
而原先佈置在這裡的西蓋馬營漢軍吏士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