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六百一十二章:功狗

室體制的三明全部以失敗告終後,這些涼州武人就清醒了,那就是漢室壓根不給他們位置。

所以他們投靠了董卓,決定圍繞在董卓邊上,去建立一個屬於他們涼州武人的利益集團。

而當董卓真的成為漢室的太師後,他們的理念就更清晰了:

他們要建立一個以涼州武人為核心勳貴的漢室,並讓漢室再次偉大。

於是在這種興復漢室,平定天下的理念中,董卓集團頗有點昇華為一個政治集團而不簡單的是武人集團。

也正因為是同路人,所以現在胡軫就對李傕說的非常認同。

關東豪族們該不該死?該死!就是這些人把持朝政,只為門戶私計,這天下才壞成這樣的。

這一觀點是董卓常說的,也是關西武人的主流觀念。董卓就是要宣揚這樣的認知,好讓他們對關東朝庭的戰爭師出有名,具有天下正義性。

但黔首就是好人了?胡軫同樣不屑一顧。

這不是他們這些豪族的傲慢,而是他對這些人有足夠了解後得出的看法。

胡軫自己是安定大族,族內收攏的徒隸也有數百人,這些人都為胡氏耕作。

這裡面就有這樣一個事,也是這個事讓他知道黔首之所以是賤民是因為他們真的是一攤泥巴,想扶他們上牆都糊不上。

事情是這樣的,大致是在他十八歲的時候,涼州附近開始爆發一場大規模的蝗災。

蝗災一路向東,所過片草不生,眼見著就要到了安定了。當時的安定太守是一個叫郭林的幷州人,他為了救災,決定要燒燬一段田區,讓這些蝗蟲餓死。

之後郭林就開始帶著郡縣吏並徵集的民夫開始燒燬田林,在曠野上深挖大坑,然後讓人在晚上燒火來吸引蝗蟲。

郭林不僅自己親在第一線,還讓家人給前線擔水,在上行下效中,防蝗工事做的熱火朝天。

但突然,蝗蟲的攻勢莫名其妙在武威一帶停了,然後就像沒發生過一樣,這場蝗災就這樣結束了。

再然後,郡中的黔首們就開始說怪話了,他們認為郭林所為就是浪費民力,尤其是那些被徵集的民夫們更是怨聲載道。

他們甚至懷疑,這所謂的蝗災也是假的,就是想讓他們破家好成為豪強們的徒隸。

但安定的豪家們卻清楚,郭林所為實際上是在保護這些黔首,因為大族有充沛的人力可以防蝗,甚至再不濟也有儲備糧可以熬過去。但黔首們卻會在這場大蝗災中一無所有,最後淪為徒隸。

對於這樣的太守,安定的豪家們自是不樂意他多留的。很快,由安定豪勢運作,那些不明真相的黔首們助勢,郭林被朝廷升遷回了京都。

之後接替郭林的叫孫儁,此人常講的是無為,但手裡撈得卻有為的很。

在孫儁在位的第二年,蝗蟲再起,而且就是從武威出發,直撲安定。

面對鋪天蓋地的蝗蟲,孫儁一無所為,只是寫了一封《禱蝗神》的辭文,然後燒給了蝗神。

再然後,孫儁就繼續晏坐高衙,袖手一插不管寺外人間慘劇。

這一輪大災後,安定的黔首幾乎被連根拔起,毫無救濟能力的黔首們只能典賣全家給豪勢們做庸奴,才苟活下來。

但即便這樣,還是有大量人口被餓死,畢竟豪勢們也不是大善人,幹嘛要替你養老。

這件事給當時只是一介郡吏的胡軫帶去了很大的衝擊。即便因為這件事,他所在的家族獲利頗豐,但依舊讓胡軫去思考這些問題。

為何為民做主的好官最後狼狽而走,而殘民不輕的壞官,明明幹了錯事,最後卻讓黔首負責。

難道這就是天下的真相嗎?

之後這個疑問被一個人解答了,他就是賈詡。前幾年,他和賈詡喝酒,就閒聊到了這個事。

賈詡和胡軫、段煨幾個人關係都不錯,所以難得說了這樣一番道理:

“這漢室有三種官,為明吏、循吏和庸吏。何為明吏?即防禍於未萌。一事未生,便已早早料到,然後就提前去佈置,使禍事不生。而何為循吏?即見事生,用心辦差,恪盡職守。而何為庸吏?那就是終日低頭於漕食,汲汲營營。等禍事來了,抬頭一看卻已經不可改變,就謂天命如此。”

胡軫第一次聽這個說法,聽得非常認真:

“那文和,這三吏和我安定老家一事有何干系呢?”

賈詡淡淡道:

“桓帝時期發生的那場大蝗災,我肯定是知道的。而且我比一般人更知道這事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