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頭緒,就準備去睡覺了。這幾日他鞍馬勞頓,又為軍略發愁,這覺就少了。
如今既想不出所以然,不如去睡。
但就在他的頭都要靠在床上的時候,轅門外響起一陣急速的跑馬聲,接著就是一陣腳步聲一路傳到了中軍大帳外。
片刻,帳外響起一陣報聲:
“大帥,加急軍情!”
胡軫趕緊合衣起身,然後接見了使者。
來人是後方的王昌派來的,過來送一份加急。
胡軫納悶,不知道王昌有什麼什麼急事,皺著眉就看這急書。但哪知,這書越往後看,他的眉頭就越往上,最後看完後更是大喜,高嘆:
“我有王子暢,無憂!”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是王昌寫的一封軍略。
在胡軫他們得到丁原的求援信前,王昌就從自己的情報網路得到了太原被圍的訊息。
之所以他能比胡軫的訊息還快,就是因為王昌從私人的商旅口中獲得了。自王昌鎮守臨沂,他就知道自己的將來一定會面臨大兵壓境的結局。
而這個威脅來源,他也知道,必然就是北面的幷州。倒不是他料事如神都預判了泰山軍會從代地南下。而是以臨沂這個位置來論,能產生威脅的就是太原方向下來的大兵。
所以,自鎮臨沂後,他就依託此地發達的樞紐作用,在往來的商旅間安插諜報。尤其是從太原到臨沂的這段路,更是偵查的重中之重。
也正是靠著真實且及時的情報,王昌比胡軫更清醒如今的局勢危急。
為此,他寫了這封軍報。
軍報的內容是王昌對如今局勢的對策,全文圍繞著一點,那就是全面放棄幷州,依託於汾水,以要地要隘為依託,構建防線。
其中王昌專門提出了他所構建的兩座砦壁。
一座是玉璧,一座叫柏壁。
其中玉璧位於臨汾西南十二里的峨嵋坡上,處在汾河南岸渡口。此壁本是王昌預防備白波賊南下河東,威脅到安邑鹽池所修建的砦壁,因其險要,為王昌所看重。
另外一座叫柏壁。
此砦還沒有落成,是王昌後面預想中修建的,其地點打算設定在臨汾東南二十里處,也處在汾河南岸渡口。
王昌在臨沂這段時間明顯是下過苦功的,這兩座砦壁選址都非常考究。
在泰山軍突破雁門關後,王昌就意識到臨沂必有一戰。而從太原南下突破進入關中,有兩條要道。
而玉璧和柏壁就一西一東分別扼守這兩條道。
理論上,王昌當然是將這兩壁都修好的,但奈何他畢竟只是臨汾的都尉,而不是河東太守,其能夠調動的資源有限。所以他就先決定修玉璧。
王昌判斷,如果泰山軍真南下至臨汾,那走西邊道去龍門的可能更大。因為東邊道有些危險。
所謂臨沂的東道實際上就是從臨沂直接南下,然後經過聞喜隘口穿過峨嵋臺地到達涑水上游,順流進入河東腹地。
這條道路沿路狀況還是比較複雜的,聞喜隘口所在的這片丘陵地崎嶇狹窄,大軍經過只能以一字長蛇陣穿過,這就大大增加了被伏擊的風險。
而縱然軍馬得行,後面的糧秣供給也容易被聞喜本地的豪強給伏擊。
而聞喜本地的豪強是誰家呢?就是裴氏。裴氏如今出仕關西,泰山軍要是走這裡,必然會被其族給伏擊。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走這條聞喜道,雖然也能入關,但到底多走了路,遠不如西道走龍門更近。
而實際上,聞喜道更多的還是方便去京都。
如此種種,王昌判斷西道更會是泰山軍的出軍方向,於是先調集軍丁、力夫先修建了玉璧。
可惜了,王昌到底還是處在中下層,雖能對幷州及河東的情況瞭如指掌,但卻不能從大局看出泰山軍的軍事動向。
實際上,人家泰山軍這一次的目標就是洛京,此非王昌所能察。
但不論如何,王昌在汾水南渡口修建玉璧的決策都是相當之高遠的。
因為其所遏制的龍門道,直接保障了關中的安全。
這條道之前也是援並大軍所來的通道。
走這條道的好處也很明顯,那就是道路易行,能開峨嵋臺地的障礙,行進方便。此外,補給通暢,一路有汾水,大軍可與船隊同行,水陸並進。
所以,王昌修建完玉璧後就在那裡駐了三百兵,用以空扼道路。
但現在,隨著太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