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既不是劉備舊人出身,又沒有高貴門第做依靠,甚至連名聲都不顯,他這樣的做派,劉備不惱,那些關隴豪門們不惱?
兄弟,你佔了弟兄們的路了。
所以陳寶在幕府中屢次被同儕排斥,除了身邊圍繞幾名同樣造嫌的寒士,大夥都遠離他。
可陳寶並不在乎,更將自己當成了孤臣,對劉備依舊不改其教誨之色。
不過也是奇,劉備還真的就聽進去了。
此刻,陳寶一進來,就對劉備刻板行禮:
“主公,救友軍於難,是為義;顧公室大局,是為忠;此忠此義下,下僚不知何軍不可破,何賊不可滅。”
陳寶的話讓早已入幕等候的吳懿忍不住撇嘴,暗罵其人迂腐:
“這類人就是少上戰場,不識得刀兵厲害。光講忠義就能滅賊了?那當年黃巾蛾賊豈不是早就被念死了?”
這邊的吳懿是這個意思,上首的劉備豈能不知道這話的荒唐?
但劉備卻非常認同的對陳寶道:
“陳君此言大善。備當年懵懂熬命沙場的時候,也曾對此言不屑一顧,甚至念之為讀書人的迂腐。但隨著備走南闖北,年歲也漸長了,經歷的事多了,回過頭再看這句話才發現這是金玉良言啊。”
見在場有些軍將不以為然,劉備感嘆了句就說了這樣一個事:
“昔我在河北,隨盧師討黃巾。彼時我軍虎賁六甲,何等驍銳?而那些黃巾軍有什麼?伐木為兵,但結果呢?文士是隻顧一己私利不顧公門,武將是以鄰為壑,友軍有難,不動如山,都想撿軍功。以至於大軍遷延河北,不能速平黃巾。不然何至於天下如此?”
說到這裡,劉備是真的深有感悟,嘆息的說了這樣一句話:
“向使文官能忠於公室,武官能秉持大義,這天下就不亂了。”
劉備的一番話正是他的肺腑之言,他為何從益州回來後要向劉協建議推行改革?正是因為他認為天下的弊端就是出在了這裡。
為何關東、關西屢屢發生政變?為何野心家接連上臺?在劉備看來就是此世已經處在了道德末世,那些代表著天下智力道德的世家子弟們已經不再恪守儒家的理想。
或言之,沒有什麼理想或者道德能讓這些精英們真心相信了,整個社會都滑向了卑劣和庸俗。
所以劉備認為,改革士心正是救世良方,而他就要做這樣的傳道士。
正如周公那樣的人!
所以劉備也是這樣要求自己,他完全可以放棄郭汜,甚至可以帶兵返回,但一旦這樣做了,他所在堅持的理想事業和形象就會崩塌。
這是劉備萬萬不能接受的,也是他甘願冒風險東進支援郭汜的本質原因。
劉備說這番肺腑話,那在場的幕僚們懂不懂呢?
那是必然明白的。
當劉備這話說完後,時謁者的劉艾忍不住動容感嘆:
“君侯真是古之賢臣啊。艾本以為平定天下是武人們的事,沒想到真要匡扶這漢室,更需要我輩奮起。”
說完,劉艾重重的對劉備作了一揖。
劉艾是軍中的謁者,其實就是相當於監軍的角色。那這個監軍是誰派的呢?是董卓。
沒錯,劉艾是漢室宗親,但他更是董卓幕府中人,甚至二人關係還非常好。其實劉艾這種現象就說明了,個人之間具體的關係總是比群體抽象的關係要更有決定性的作用的。
如果不能意識到這一點,只是單純以群體身份來揣測個人的選擇,那是要吃大虧的。
所以劉艾被董卓派到劉備軍中,就是要監督劉備,擔心他不受掌控。
這一次的京都大戰,或者準確是圍剿京都之戰是一場規模空前的戰事。
光袁紹和泰山軍雙方都動員了二十萬左右的兵力,這還不算青兗戰場和崤函戰場。
這麼大的戰事,無論對參戰的哪一方都是不容有失的。雖然在這一戰中,關西因為地緣關係的原因,在戰略上處在主動一方。
但對於董卓來說,劉備依舊是不穩定的因素。
因為劉備處在最前線,又有臨戰之機,所以董卓很是擔心劉備會獨走。如果敗了,那必然會影響整個東部的防禦,而如果勝了,那就更糟了。
到時候劉備懈大勝之威,功高震“主”,要奪他董卓的權,那就麻煩了。
所以董卓才讓他信任的劉艾擔任劉備軍中的謁者。
而一開始劉艾就給劉備帶了詔書,傳達了“天子”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