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14章 賣國之策

“右相有何高見,快快道來!”

聽了李林甫的話,武靈筠喜出望外,急忙放下剛剛端起的琉璃茶盞問道。

李林甫抱著笏板,慢條斯理的道:“臣的計劃就是派人出使吐蕃,與贊普尺帶丹朱議和,以割讓隴右、河西為條件,懇請吐蕃出兵進攻李瑛的後背。

吐蕃國力強盛,士兵驍勇善戰,如果肯出兵進攻李瑛,定然讓他再無暇東進,則洛陽之圍便能迎刃而解。”

聽完李林甫的話,王琚、裴敦復、徐嶠等大臣都陷入了沉思之中。

說的直白一點,李林甫這個計劃就是賣國,拿大唐的土地來換取吐蕃人的救援,爭取苟延殘喘下去。

但在目前的這種情況下,洛陽朝廷要想不被迅速推平,似乎也就只剩下這條路可走。

“右相所言可行!”

楊洄早就有這個打算,只不過怕捱罵一直沒有提出來,而且那時候長安還在掌控之中,洛陽朝廷還不到窮途末路的地步,所以楊洄一直藏在心裡。

而現在長安淪陷,十幾萬大軍幾乎損失殆盡,李瑛軍分頭來襲,如果再拿不出對策,洛陽朝廷只能就此滅亡,所以楊洄便第一個站出來支援李林甫。

“吐蕃人對隴右、河西一直虎視眈眈,如果我們以此為條件,定然能換來吐蕃人的支援。

等我們緩過這口氣來,再招兵買馬,反攻長安與太原。

待將來滅了李瑛之後再與吐蕃人秋後算賬,奪回隴右、河西等地便是!

我大唐有六千萬百姓,只要上下齊心,全民動員,遲早都能收復失地。”

禮部尚書王琚道:“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可以試試右相的這個策略。”

“臣附議!”

侍中裴敦復、兵部尚書徐嶠、大將軍鄧文憲等人紛紛附和。

武太后也沒有別的辦法,當即答應下來:“既然諸位愛卿都支援,那就火速派人前往吐蕃求援。不知何人可擔任使者,前往邏些城談判?”

出使吐蕃說是談判,其實就是賣國,在場的大臣都是人精,自然無人願意接下這個燙手的山芋。

但與吐蕃能否談判成功,關係著洛陽朝廷的存亡,若是隨便派遣一個官員去又有些誠意不足,派遣一個正三品的高官顯然更有把握。

在一番討論之後,眾人決定採取抓鬮的方式,誰抓到鬮算誰!

李琦親自提筆寫下“出使”兩個字,然後把紙張揉成團裝進瓷器之中,眾人挨個伸進手去摸,誰抓到鬮誰去出使。

眾人挨著抓了一遍,最終被楊洄摸到了“出使”兩個字,其他人瞬間輕鬆起來。

“呵呵……雍王乃是大唐的尚書令,有你出使吐蕃,更能彰顯我們的誠意,定然可以向吐蕃求來援兵。”

李林甫眉開眼笑,悠然自得的把紙鬮塞進袖子裡,等著離開洛陽宮的時候再扔掉。

武太后是個喜歡乾淨的人,最討厭的事情就是在她面前亂丟垃圾,要想在官場上屹立不倒,這些小細節絕不能馬虎大意。

“好吧,我明天一大早就出使邏些城。”

眾目睽睽之下,楊洄也不能耍賴,只能硬著頭皮答應下來。

李林甫又建議道:“光靠吐蕃人救援還不行,我們必須得排程兵馬固守洛陽。可派人命令李欽放棄潞州,經滏口陘撤回河南。

命蘇慶節、張蓋世留下少量兵力守衛武關,將主力大軍撤退到陝州,據守陝縣到澠池一帶,構建潼關之後的第二道防線,阻擋叛軍向東推進。”

“准奏!”

武靈筠娘倆更沒有什麼主意,只能對李林甫言聽計從。

很快,一封封詔書從洛陽發出,分別送往潞州、武關、潼關等地。

次日天亮,楊洄帶了三百餘名隨從,全部騎乘快馬,每人配一匹備用馬匹,自洛陽向南奔荊襄,打算從江陵乘船溯江而上,由巴蜀前往吐蕃求援。

這一路大概六千里路程,就算楊洄以日行四百里的速度前進,差不多也要半個月以上才能抵達邏些城。

洛陽朝廷已經走投無路,只能把希望寄託在吐蕃人的身上,希望楊洄能夠搬來救兵。

楊洄出使之後,李林甫再次獻上建議。

簡單概括起來,那就是既然已經走上了賣國的道路,那就賣的再徹底一些,可以派使者趕往渤海國,與渤海國王大武藝結盟。

答應把遼東割讓給渤海國,請求大武藝出兵進攻草原,反正遼東目前在幽州朝廷的治下,割給渤海國急眼的也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