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19章 朕不相信日本人

張九皋是張九齡的胞弟,在家中排行老三,年屆六旬。

他於四年前被李隆基任命為嶺南節度使,手底下掌管著兩萬五千人的嶺南軍,主要軍事目的是為了震懾嶺南西道的土著,以及洱海地區的異族。

由於距離長安千里迢迢,所以張九皋掌控的嶺南軍並沒有捲入到這場內亂之中,南方的官場相對穩定。

既然張九齡現在成了長安朝廷的宰相,張九皋自然也不可能站在對立面,便於去年臘月遣使抵達靈州朝拜,承認李瑛的正統地位。

“既然武氏在淮南設定了節度使,那朕也要在江南設定節度使,要加緊招募力度,在長江沿岸佈防。

不僅要阻擋武氏母子向南逃竄,還要阻擋幽州叛軍渡江南侵。

故此,朕決定命張九皋帶領一萬嶺南軍趕往江南,就把節度使治所設定在江寧縣。”

李瑛在龍椅上正襟端坐,目視張九齡說道。

張九齡出列道:“江寧依江而建,龍盤虎踞,若是被叛軍拿下,將會以此城為跳板,向江南快速推進。陛下在此設定節度使屯兵,實在是慧眼如炬!”

“那就有勞張卿儘快頒發詔令,調張九皋率部北上江寧佈防,並積極招募兵馬,打造船隻,阻擋叛軍渡江。”

李瑛用威嚴的聲音下達了聖諭。

“臣遵旨!”

張九齡躬身領命。

一個蘿蔔一個坑,張九皋既然改任江南節度使,那嶺南節度使的位子就空懸,亟需有人填補。

嶺南距離中原的戰亂雖遠,但云南地區的六詔、以及交州的百越、安南等異族也不是省油的燈,每隔三五年就有人跳出來作亂。

為了加強對嶺南地區的控制,唐高宗時期在交州設立安南都護府,為大唐六大都護府之一,代表朝廷管理嶺南的漢民,以及各羈縻州。

但隨著府兵制度的崩壞,安南都護府的兵力越來越少,到了玄宗時期,兵力已經不足萬人,於是李隆基便在廣州設定了嶺南節度使,與安南都護府一起管理嶺南道。

目前,皇室內亂,中原動盪,保不準嶺南地區的異族哪天就會揭竿自立,所以必須派個文武雙全的人過去才能震懾這些土著。

京城裡的武將大部分都被武氏母子裹挾到了洛陽,而崔顥、孟浩然、杜甫這些書生顯然不能勝任這個重任……

在琢磨了片刻之後,李瑛決定派遣宓州刺史張巡南下嶺南,接替張九皋擔任嶺南節度使。

張巡文能安邦,武能治國,關鍵時刻夠狠,也有手段,有他去嶺南,肯定能夠震懾南方的那些土著和異族。

“中書省還需要發一道聖諭到草原,命張巡卸任宓州刺史,儘快趕往廣州接任嶺南節度使,並把治所遷徙到邕州。”

李瑛又給中書令張九齡下了一道聖旨,調張巡前往嶺南接替張九皋。

嶺南道面積狹長,從最東邊的潮州到最南面的驩州長達兩千裡,一旦南方的那些土著發生叛亂,從廣州趕去協助平叛,至少要趕一個月的路程,到時候黃花菜都涼了!

所以李瑛決定把嶺南節度使的治所從廣州遷移到邕州,也就是從自己穿越之前的廣州地區遷徙到廣西南寧市。

這樣一來,倘若安南地區有變,嶺南節度使麾下的兵馬可以迅速趕往馳援。

“臣遵旨!”

張九齡再次舉起笏板領旨,“中書省的詔書今日就會發出。”

“這個安南都護府目前由何人掌管?”

由於一直把重心放在北方以及中原地區,李瑛對於偏遠的安南有些陌生,甚至忘記了都護的名字。

“啟奏陛下,目前擔任安南都護府都護的人是晁衡,他於三年前從長安趕去赴任。”

被任命為守吏部尚書的蕭衡站出來回答皇帝的詢問,這是他的職責所在。

蕭衡今年三十五歲,是太師蕭嵩的次子,娶了李隆基的女兒新昌公主為妻,論起來乃是當朝國舅。

而且,在李瑛擔任太子的時候,在諸多的駙馬之中,就數這個蕭衡與他關係最好,所以李瑛便把之前擔任四品官職的蕭衡提拔為了守吏部尚書。

“晁衡?”

李瑛蹙眉沉吟,感覺這個名字有些熟悉,一時間卻又想不來是何履歷?

“他籍貫何處?”

李瑛接過旁邊吉小慶遞來的茶盞,滋潤了下嗓子問道。

在他的印象中,不記得哪個地方有姓晁的門閥,這人不靠門蔭庇護,居然能夠做到從三品的都護職位,看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