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每年都要來洛陽度一次假,甚至在開元十三年到十五年之間曾經攜帶滿朝文武來到洛陽理政,因此對於洛陽這座陪都一點都不陌生。
回到洛陽宮之後,李隆基馬上舉行早朝。
他已經一年的時間沒有坐在龍椅上,已經一年沒有主宰天下,這讓李隆基迫不及待的想要重溫皇帝的滋味……
貞觀殿是洛陽宮的主殿,李治、武則天在位時期都是在此舉行早朝,李隆基在洛陽理政時期亦是在貞觀殿舉行早朝。
重新坐在昔日的龍椅上,李隆基不由得感慨萬千,恍如隔世……
“我要打敗二郎,重新奪回權力!”
“只要朕一日不死,大唐的天子只能是我李隆基!”
李隆基在龍椅上正襟端坐,心中暗自發誓。
武靈筠坐在一旁,望著昔日的丈夫,揣測著他內心此刻的想法?
“恭迎聖人抵京,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林甫手舉笏板,率領滿朝文武俯身作揖,高呼萬歲。
“諸位愛卿平身!”
李隆基努力露出霸氣的笑容,抬手招呼滿朝文武平身。
待眾人各自按部就班的分列兩旁之後,禮部尚書王琚站出來請示道:“臣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王琚有本啟奏!”
“老傢伙混上宰相的位子了?”
李隆基在心裡嘀咕一聲,臉上卻是露出一抹和藹的笑容:“王卿奏來。”
王琚捧著笏板道:“陛下已經闊別帝位將近一年,是否應該舉行登基典禮?”
“不需要!”
李隆基瞬間找到了昔日的一言九鼎的感覺,雙手撫在龍椅的扶手上,高聲說道。
“李瑛趁著蘇慶節兵變的機會,派顏杲卿將朕劫持到靈州,強行逼迫朕召集各州刺史宣佈禪位,他這是謀逆,他是逆賊!
他的稱帝是僭越,是造反,朕一直都是大唐的皇帝,從來不是太上皇!
朕既然從來沒有退位,又何必舉行登基典禮?
立即昭告各鎮節度使、各州刺史、各方都護,朕李隆基已經到了洛陽,命各路兵馬前來東京勤王,共討逆賊李瑛!”
聽了李隆基鏗鏘有力的話語,滿朝文武齊齊舉著笏板領命:“陛下聖明!”
整齊嘹亮的聲音在貞觀殿迴盪,聽起來頗有氣勢。
許多被武氏母子提拔的官員都是初次見到李隆基,很快就被他的帝王氣度折服。
到底是做了三十年的皇帝,言談舉止間霸氣側漏,遠非李琦這種弱冠的少年能夠相比。
坐在李隆基的身邊,就連昔日獨攬大權的武太后也變得黯然失色,完全成了陪襯,甚至不敢插嘴。
在王琚、徐嶠、裴敦復等人的心裡,也把李隆基當成了救世主,指望著他帶領洛陽朝廷絕地翻盤,打敗李瑛。
他們已經不在乎李琦還能不能當皇帝,甚至武靈筠這個皇后還有沒有權力,只想讓自己避免被誅三族。
相比之下,無疑李隆基的能力超出武氏母子太多、太多,跟著這樣的皇帝混,突然就讓他們有了底氣……
李隆基清了清嗓子,正色問道:“目前朝廷有宰相幾人?”
李林甫道:“共有六人,臣任中書令、裴敦復任侍中,另有雍王楊洄擔任尚書令,禮部尚書王琚、御史大夫裴巨卿、河南牧裴元禮三人皆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李隆基心中冷哼一聲:楊洄、裴元禮這些靠裙帶關係上來的小人,何德何能身居高位?重用這些人,武氏焉能不敗?
“諸位,朕在長安的時候聽說楊洄、李林甫與吐蕃簽訂了協議,割劍南、隴右、河西、朔方等地給吐蕃,此舉惹得天怒人怨,罵聲一片……”
李隆基雙手撐在桌案上,語速平穩的說道。
李林甫急忙舉著笏板為自己辯解:“陛下明鑑,此協議乃是楊洄自己籤的,臣一直待在長安從未離開,這廝故意抹黑老臣!”
李隆基還得指望李林甫支援自己,和顏悅色的道:“朕在長安的時候就心知肚明,右相公忠體國,以大局為重,自然不會簽下這樣的盟約。”
旁邊的武靈筠急忙解釋:“陛下請聽臣妾解釋,夏天的時候叛軍攻打甚急,滿朝文武束手無策,只能向吐蕃求救,因此派了楊洄出使。
當然,楊洄籤的協議確實有賣國之嫌,但想必是吐蕃人趁火打劫,他被逼的沒辦法才被答應的……”
李隆基道:“朕知道楊洄是奉命出使,但他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