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米施替父報仇,孤不能言而無信。”
“呵呵……老夫能夠理解,罷了、罷了!”
烏蘇米施已經身首兩處,蕭太師還能說什麼,唯有苦笑。
忽必烈烈站出來懇求李瑛:“殿下,叛賊烏蘇米施既然已經授首,請允許我們將大汗挖出來重新下葬。”
原來阿史那登利被烏蘇米施殺了之後草草掩埋,突厥人到現在不知道他的屍體被埋在何處。
烏蘇米施全軍覆沒,被押解到蒙州的除了他這個自立的可汗之外,還有他麾下的十幾名將領,所以阿史那烏蘇沒有審問他,直接當眾斬首。
李瑛自然痛快答應:“你們毗伽可汗與闕特勤可汗的紀念碑還是我們大唐幫助建設的,只要你們能找到登利可汗的遺體,孤也可以隆重的為登利可汗建碑。”
“此事就不用殿下管了,請把這些叛賊交給我與宗女處置!”
忽必烈烈的謀略雖然只能說馬馬虎虎,但他對於登利可汗還算是忠心耿耿。
李瑛當即不再說什麼,揮手示意阿史那烏蘇與忽必烈烈帶走烏蘇米施的屍首,以及其他被俘虜的突厥將領。
在嚴厲的酷刑之下,烏蘇米施的這些心腹立刻竹筒倒豆子,把掩埋登利可汗及家人的地點如實交代。
烏蘇米施帶著千餘名忠於登利可汗的突厥人扛著鐵鍬來到城外,在一處山坡上,將阿史那登利及所有家眷的屍體全部挖掘了出來。
“父汗,女兒為你報仇了!”
望著全家六十多具屍體,阿史那烏蘇嚎啕大哭,幾乎成了淚人。
數萬突厥百姓都跟著出城參觀,哀悼登利可汗的不幸,唾罵烏蘇米施的不忠不義,喪盡天良。
唐軍中有大量的木匠,李瑛命他們連夜製作了六十多口棺槨,交給突厥人把阿史那登利及家眷的屍體全部收殮了,然後埋葬在了蒙州城北三十里之處。
李瑛親手題寫了“突厥汗國阿史那登利之墓”的漢字碑銘,由工匠雕刻了墓碑樹立在墓前,並率領蕭嵩、皇甫惟明、顏真卿、骨力裴羅等大唐的文武官員來到墳前弔唁。
自古以來,善待亡國的君主可以更好的感化遺民,更何況登利可汗已死。
李瑛只需要做做樣子,就能很好的感化突厥人,自然要利用這件事情大作文章,隆重厚葬這位突厥汗國的最後一任可汗。
葬禮完畢,李瑛決定趁著冬季到來之前返回長安,自己離開長安已經長達七個月,是時候回一趟京師了。
蒙古節度使皇甫惟明、蒙州刺史顏真卿率領麾下的文武幕僚出城送行,一直向南送了十餘里,方才揮手作別。
李瑛帶著李泌、李白、岑參、南霽雲、僕固懷恩等天策府麾下的文武幕僚,與太師蕭嵩、回紇首領骨力裴羅、懷義公主李明月等人率領五千精兵,全部騎乘馬匹,離開蒙州向南而去。
這一路需要穿越賀蘭山中間的峽谷,自靈州進入中原,奔鳴沙入蕭關,再順著驛道走原州、涇州、邠州最終抵達長安,全程三千五百里左右。
時值九月底,天氣逐漸寒冷,即便全軍騎乘馬匹,最快也要跋涉半月,如果中間遇上雪天,走上個月二十天的也實屬正常。
不過,李瑛並不急著趕路。
反正李隆基和武靈筠的博弈還沒有分出勝負,那自己就在班師回京的途中順道視察沿途的州縣,安撫百姓,樹立天策上將仁厚愛民的形象,哪怕多走十天半月也是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