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幾里德曾經嘗試破解這個方程,他最後給出了完全的解答,但是這卻讓這個方程更為複雜,也就變的更為困難,馬蒂雅謝維奇指出,希爾伯特 在洛葉成為博士生後,她的博士生導師換成了愛德華?威騰, 剛剛在代數幾何領域掀起了驚濤駭浪的洛葉在眾人的驚訝的視線當中, 把領域換成了數學物理。——這只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 從數學角度來看, 洛葉研究的主要物件還是微分幾何也就是黎曼曲面。對此,她的研究生導師德利涅教授並沒有任何意見——她既然能在暫時放棄群論後一年內就在代數幾何領域完成這樣的成就,那再次轉換了領域後依然可以。她這樣的天才就是給她充分的研究自由。凱特把一本雜誌放到洛葉眼前,悠悠嘆了口氣,“想不到我第一次上新聞是因為你。”雜誌的第一頁就是洛葉獲獎的照片,旁邊是洛葉在被記者採訪時說的那段話,這段話極富有哲理性, 這段話流傳出去後, 跪拜大神的都表示洛神很有哲學家的風範, 而後面也有隨機採訪普林斯頓同學對洛葉的印象。當然,洛葉在本科時都和同學甚少打交道,屬於久聞其名,不見其人的那種, 在採訪中同學也表示了這一點, 還都肯定的表示如果想偶遇洛神,圖書館是最有可能的地方。洛葉在校內為數不多的幾個還算親密的朋友都有所提及,凱特就是其中之一,在看到凱特的資料後,記者彷彿明白了洛葉那段話為什麼會具有這麼多的哲理性,因為她好友是哲學系的啊!凱特本身就屬於哲學系的天才, 可以說也非常具有話題性,她悠悠道,“等我讀碩士的時候,你已經要拿到博士學位了吧?”洛葉:“如果你想,你可以很快畢業。”凱特道,“那多沒意思——”她就喜歡學校的氛圍,所以她要按部就班的一步步的畢業。她現在拋棄了康德,又開始研究尼采的哲學——權力意志。尼采短暫的一生充滿了悲劇,他生前寫的書無人問津,本人也默默無聞,而在他瘋了之後,財富和榮譽接踵而來,而他死後,他的理論被希特勒利用融入了納粹主義,二戰後,尼采名聲掃地,本人被訂上了恥辱柱,可實際上他本人反種族歧視者。而對於尼采本人,哲學界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在歷史上,有一個叫尼采,他認為自己是太陽。”然後他瘋了。而凱特自然也不是忽然開始對尼采產生了興趣,準備深入研究一番,而是洛葉最近在看的書的封皮上,就寫著一段經典的對白。愛因斯坦:玻爾,上帝不擲骰子。玻爾:愛因斯坦,別去指揮上帝去怎麼做。最後一句是尼采式宣揚——愛因斯坦的上帝已經死了。這是一本量子物理相關的書,講的正是在愛因斯坦和玻爾爭執還沒有出結果的時候,讓勝利天平傾向玻爾的那個著名物理實驗——阿斯派克特實驗。洛葉在決定在博士生研究數學物理後,又把之前的一些資料找了出來準備再深入研究一番。凱特其實是非常好奇洛葉看的內容的,她是借閱過《時間簡史》《淺談量子物理》這樣的書的,在她看來,比起來數學公式,量子物理更具有哲學性。可是隔行如隔山,凱特決定換一個問法,“洛葉,你認為愛因斯坦的理論偉大在哪裡?”愛因斯坦無疑是到現在為止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雖然在量子物理上,他跌了一跤,可這不能否認他的偉大,他的廣義相對論影響力一直延續到了現在,愛因斯坦還是普林斯頓的著名校友,凱特研究過他的理論,生平,評價,可是這都不足以讓她真的明白這到底偉大在哪裡。就像是所有人都知道這個理論特別牛,雖然我們一點也看不懂,也無法理解。可凱特想知道更具體的一點。洛葉想了想,“牛頓曾經試圖解釋過物體下落和行星運轉的原因。”“萬有引力?我知道他曾經把這個力當做是上帝的推力。”在晚年,牛頓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其實他最開始就是個非常虔誠的教徒,他研究物理學的目的就是為了破解上帝遺留在人間的密碼,以此來靠近上帝。“他設想的物體是在空間中運動的,認為空間一個巨大的容器,一個能裝下宇宙的大盒子,也是一個碩大無比的框架,所有的物理在裡面做直線運動,直到一個力使得它們的軌道發生了彎曲。”而這個空間——也就是這個巨大的容器到底是什麼,牛頓並沒有給出解釋。“之後的法拉第,麥克斯韋發展了電磁場理論。”一種無處不在的真實存在,可以傳遞無線電波,可以佈滿整個空間,可以振動,可以波動。“愛因斯坦最開始只是對電磁場理論感興趣,後來他想明白引力場是如何運作的,以及怎麼用方程對其描述,再後來他想到了廣義相對論的核心觀點,引力場不是瀰漫在空間當中,而是它本身就是空間。”也就是牛頓假想那種那個無窮大的可以裝下宇宙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