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頁

所以當時被楊寶柱一說給兒子留一筆,不用再下礦了,他雖然還沒當父親,卻也同情他們,能理解他們。但,同情終究是同情,季老闆也沒錯。跟其他煤老闆比起來,他從未拖欠過他們一天工資,逢年過節還能多得幾塊加班費……這不是誰弱誰有理的事。這社會就是這樣,每個人有什麼樣的能力,就只能在什麼樣的位置,他們要想不讓子子孫孫重複吸煤灰至死的命運,就得讓他們走出大山去——“知識改變命運”這話放任何年代都沒錯。“咱們就當給孩子積德了,給他們做榜樣,好不好?”她眼巴巴望著唐豐年,臉上寫滿了“小心翼翼”,她好不容易得來的孩子,千萬不能受到一絲一毫的影響。孩子……是啊,他有孩子了,以後他的孩子要好好讀書,要走出大山——“好。”李曼青大喜,頭上那把刀突然就不見了。“好,我有季老闆電話,咱們待會兒就去給他打電話,問問他什麼時候有空,我陪你去。”想到這所房子,又道:“房子咱們跟他商量商量,能不能先租給我們住,當時也才買作八千塊,不出三年,我們肯定能買過來的。”唐豐年挑挑眉,她怎麼有老闆電話?李曼青彷彿是知道他心思,笑道:“那天我回鄉里接電話,還是他送我們回來的,說是要在連安開個糖廠,我可以去裡頭上班……當時就問他留了電話。”對呀,如果孩子小不捨得分開的話,她可以先去糖廠上班,等到他們能上幼兒園了再出去。她已經做好準備,要當農村留守婦女了。商量好這事,二人都鬆了口氣,唐豐年先去屋後,見靠院牆處堆了些柴火,怕夏季雨水多淋溼了,就忙把柴抱進廚房去。廚房裡支了兩口石頭打的水缸,上次大姐夫挑的水快用完了,唐豐年問過哪裡有水井,就挑著扁擔出門了。李曼青在屋內聽著鐵桶“啪啦”聲,說不出的心安。家裡有了男人就是不一樣,她們再不用擔心吃水問題了。其實大姐夫挑的早用完了,缸裡剩下的是豐梅和芳菲提回來的。她們也沒做過多少農活,挑不動扁擔,就用桶提,每次提半桶多點兒,從幾百米外的另一戶人家提來,要是路上不巧遇見大貨車揚起的灰塵,回到家就喝不成了,只能拿來洗腳。因為水來之不易,所以她們仨都格外珍惜,澡也不怎麼敢洗,都只能將就著用毛巾擦兩遍……現在有了水,她今天一定要好好的,痛痛快快洗個澡!想著,李曼青就甜甜的睡去,等醒來時院子裡靜悄悄的。她看一眼手錶,才三點過幾分,自己慢悠悠起了身,洗了把冷水臉,見豐梅和芳菲正在葡萄架下看書,問:“媽呢?”“賣菜去了,說是屋後菜苗長大了嫂子也吃不完,她就摘兩筐上縣裡賣賣看。”吃不完開花結種就浪費了,拿去賣還能得幾塊零花錢。“這麼大太陽,要賣也不急在這一會兒啊,知道在哪條街上嗎?要不咱們給媽送壺水去。”反正她閒著也是閒著。豐梅趕緊開心的收起書本,去廚房裡灌了滿滿一壺溫開水:“上午媽看見菜攤子上兩毛錢一斤的菜還沒咱們家的好呢,就說要去試試,我知道在哪兒,我去就成了,嫂子你好好在家歇著。”李曼青這幾天已經歇夠了,早就想出門走動走動了,又問芳菲要不要去,三個人跟屋後忙活的唐豐年說一聲就出門。此時的宣城縣還只有老縣城,後世所謂的“新城區”其實就是她們現在的蓮花村往南一大片區域。雖說是村子,卻在公路邊,出門順著公路走三四分鐘就到路口,路口往西是去大漁鄉的方向,往南則是太平鄉。過了人字形的路口就進入縣城了。一路上,豐梅和芳菲都在說唐豐年的事兒:“我哥還好好的,太好啦!”“我就說舅舅不可能出事的,現在好好回來真好!等過幾天我媽來了,也讓她親眼看看,省得她老罵我說胡話。”曼青想起來,問:“誒,芳菲你爸媽這久在家裡忙啥呢?”她沒記錯的話劉家好像已經不種田了。他們家有兩畝大田挨著河邊,大姑姐有生意頭腦,和周圍附近的幾戶人家商量過,花了錢租過他們的田來,並在一處,得有七八畝大一片,都用來種菜了。春天種韭菜、扁豆,夏天種黃瓜、辣椒、茄子,秋天大蒜和芹菜,冬天蘿蔔大蔥……一年四季不會斷出息。所以大姑姐在唐家幾姊妹裡是最好過的。“這幾天忙著摘黃瓜呢,說是養老了就不值錢了,我爺奶都下菜園子了。”看來是很忙。豐梅說:“那我去你們家幫兩天忙吧,反正我哥也回來了。”不用她再陪著嫂子。曼青也樂見,就笑著應下,說好明天就讓婆婆送她們去劉家村。只是,很多時候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 等她們將整條菜街走到頭了也沒找到老太太時, 三人都愣住。豐梅唸叨:“咦……上午我們來的就是這條街啊,媽說的兩毛錢一斤的菜就是那種啊,怎麼沒人?”不止原來這個攤子沒人,她旁邊兩個竹筐旁也沒人。芳菲也奇怪:“外婆對縣城又不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