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寬仁為先,安撫百姓方為上上之策,動兵只是不得已而為之,怎能得人心?連對待遊牧民族尚且是懷柔為主,更何況是同為大漢子民的冀州袁紹,從最開始,他就不贊成和袁紹開戰。他們與袁紹打了這麼多年,至今也沒有什麼結果,雙方都損兵耗糧,倒不如直接將兵馬調回幽州。總歸袁本初不敢打過來。然而,劉伯安這般打算,公孫伯圭卻不肯就這麼收手。打了這麼久,損兵折將一無所獲直接回老家,他公孫伯圭還丟不起那個人。 在賈詡的插手之下, 辛毗沒來得及從公孫瓚身上下手來讓袁紹打消那愚蠢的念頭,幽州便已經開始了內訌。幽州內訌不可怕, 劉虞人氣雖高, 但是卻不是會帶兵打仗的存在, 手下也沒有能撐得起檯面的將領。他和公孫瓚的分工一向很明確,公孫伯圭征戰在外,他便在幽州治理內政, 二人合作了這麼多年,也算是在這亂世之中站穩了腳跟。當然, 是在他們倆沒有起衝突的前提之下。關係尚好的時候還不覺得有什麼, 一旦有了嫌隙, 劉伯安的劣勢便顯現了出來。到底是個誰拳頭大誰說了算的時代, 就算他在百姓心中佔有一席之地,在公孫瓚的鐵蹄之下也沒有半分轉圜的餘地。更何況, 公孫瓚這麼多年征戰四方,為的也是保衛幽州,所以, 他劉虞人氣雖然更好,但是不代表公孫瓚在百姓心裡就完全沒有地位。覺得公孫瓚現在已經有擁兵自重之意, 南邊已經出了個大逆不道的袁公路, 若是公孫伯圭在這個時候也起了僭越之心, 那就不好收拾了。在帶兵一事上沒什麼經驗,身邊也盡是些作慣了文職的官員,一群文人合計之下, 竟然主動對公孫瓚發起了攻勢。他決定先發制人的劉伯安緊接著便向各州下達了討賊檄文,他乃漢室宗親,加上幽州州牧的身份,想來迎合的人不在少數。幾年前對付董卓的時候就是這一招,雖然最後不了了之,但是到底聚起了幾十萬的人馬。以他的身份,這次起檄文之後定然能壓制住公孫伯圭。然而,事情的發展卻和劉虞想的有些不同。響應的人多是多,但是他想到的那些人卻都置若罔聞沒有一點動靜,不過即便這樣,他也集結了近十萬的兵馬。其他不說,攻打公孫瓚應該是夠了。至於中原那些人,他也不抱什麼希望了,不橫插一腳就夠了。剛想動手的辛毗田豐收到劉虞的檄文時就覺得不好,之後看他們主公的臉色,也不敢再提這事兒了。皇帝登基之時,劉伯安絲毫不留情面拒絕回京的事情他們主公可還記得清清楚楚。好在事情沒有朝著最壞的方向發展,雖然袁紹直接將檄文扔到一邊,但是好歹將之前要稱帝的想法暫時放到了一邊兒。估計是想起來了之前劉虞拒絕眾人推舉他為皇帝時說的話。有時候,旁人說一萬句都比不上主公自己想的一句話,現在可不就是這樣嗎?雖然接下來的形勢可能會更嚴峻,但是隻要主公不趕著找事兒,他們也不懼其他,看袁紹歇了那危險的心思,辛毗田豐等人也算鬆了一口氣,注意力也都從兗州放到了幽州。劉伯安到底是宗親,這一仗下來誰勝誰負還真說不準,畢竟公孫瓚的兵力近一半都耗在了冀州這邊,此時身邊還真沒多少能用的人。公孫瓚離開幽冀兩州邊界也不過幾天,劉伯安選的這個時間倒是好。兩敗俱傷雖然是他們想看到的,但是一旦幽州沒了兵馬,外面那些時刻盯著中原的異族便該有想法了。沒了公孫瓚擋在外面,他們要考慮的威脅就更多了。幽州,兵馬集合了起來,鬥志昂揚的劉虞帶著兵馬,十萬大軍直接將公孫瓚堵在了家門口。文臣和武將的思維到底不一樣,真正打起來差距便顯現了出來,劉虞的兵馬不比公孫瓚少,細數下來比被困在城中公孫瓚還多上不少,如此一來,即便單兵作戰能力略遜一籌,憑人數也有制勝的可能。原本應該是這樣沒有錯,但是千不該萬不該,那十萬大軍不該讓劉虞一個心軟面善的文臣指揮作戰。——無傷餘人,殺一伯珪而已。慷慨激昂在大軍之前振奮了士氣,劉虞卻又說出了這麼一句話,他們是義軍,不能和那些蠻夷之人一樣滿嘴喊打喊殺,咱們的目標只有一個,拿下公孫伯圭就夠了,不要傷及無辜!原本看到自家大門被堵了的公孫瓚還有些驚慌,畢竟他人雖然在城裡,但是大部分兵馬還都在外面,倉促開戰之下,連回救都來不及。在城樓上往下看,一片片全是烏壓壓的人頭,公孫瓚回頭看看自己城中不過萬人的兵馬,皺著眉頭心裡已經有了退意。硬碰硬的話,外面是十萬大軍,他們無論如何也打不過,倒不如先服個軟,有什麼仇以後再報。公孫瓚不準備硬抗,他甚至已經做好這回吃個大虧的準備,畢竟誰也沒有想到平日裡沒有半點脾氣的劉伯安會在這裡擺他一道。然而,一連過了三天,外面依舊沒有任何要攻城的意思,公孫瓚再次登上城樓,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