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帝登基,禮數之上絕對不能讓人找出不妥之處。作者有話要說:劉協母族和王允同族純屬作者瞎編 自楊彪荀爽離開了洛陽, 朝中勢力便更加混亂,沒了能鎮住朝中形勢的人, 要拉幫結派的官員也都沒了顧忌。董卓退場太早,又被曹操拿了首功,沒了除掉董卓的功勞,王允雖然憑藉自己的經營當上了司徒,但是聲望卻不如歷史上那般讓人敬仰。但是即便如此, 以王允的心智也依舊牢牢的把持住了朝政,劉協年幼, 根本沒有辦法和朝中的一眾老狐狸鬥。吉日已到,在劉辨的期待之下,退位和登基終於要開始了。三公奏可,讀策完畢, 太尉跪授傳國玉璽,而後群臣吉服入會。就算有些蕭條,洛陽也依舊是皇都,董卓當初焚燬的那些地方很快被後來的建築掩蓋的沒有痕跡, 如今新帝登基,整個洛陽城更是難得煥發出一種活力。——立嫡以長不以賢, 立子以貴不以長。話雖這麼說,但是到皇室卻沒有那麼簡單了。皇位的繼承人不只皇家的事情,而是事關百姓蒼生的大事,平常富貴人家繼承人立嫡立長,但是皇室不行, 如果不是有才能之人,只怕國家危矣。所以,讀策文這個環節在登基大典之上異常重要。因為劉辨還活著,劉協並不是因為皇帝去世才登基,所以就不存在柩前即位這種事情,但是策文中對前一任皇帝的讚美也是少不了的。即便劉辨在位這幾年沒有做出什麼實事,還時不時搞出點亂子讓人頭疼不已,但是他是皇帝,只這一點就足夠了。聽著策文上那些對劉辨的溢美之詞,上位的劉協悄無聲息的撇了撇嘴,眼底的諷刺快要溢了出來。能從他皇兄這幾年的所作所為上找出可圈可點的地方,這些大臣怕也是費盡了心思。歌頌了劉辨之後,讀策文的大臣著重點了一下劉協靈帝親子的身份,而後又將他年少聰伶德行無虧誇讚了一番,德行無虧,這是皇帝必須有的東西。即便以後會變,但是在登基之前,劉協必須是個德才兼備的好少年。面無表情的過了整個登基大典,劉協坐在皇位上看著下面神色各異的官員,心裡莫名有種可笑的感覺。將斬蛇劍給了代表百官的太尉,告令群臣之後,聽著下面如同波浪一般傳來的萬歲呼聲,劉協深吸了一口氣,而後發出了繼位以來的第一個詔令。——大赦天下!沒有錯過登基時劉協眼中流露出的諷刺,登基大典結束之後,荀彧程昱便不約而同的到了一起,皇帝雖然年幼,但也不是什麼簡單之輩。曹操親自來京城,且只帶了荀彧和程昱兩個謀士,朝廷如今對他們態度不甚明朗,雖然他們不懼,但是麻煩還是越少越好。畢竟他們之後可沒有多少精力放在這裡,東邊陶謙可是快要忍不住了。“弘農王此舉雖然荒謬,但是今日看來也並非沒有原因,文若以為這其中可有王司徒的手筆?”一身文人打扮的程昱面色如常朝著旁邊的荀彧問了一句,平日裡喜歡和武將一般著甲冑的人褪了一身甲衣,身上那番殺伐氣息也消散了不少。但是和旁邊溫潤如玉的荀彧比起來,這人還是多了一分果敢幹練的氣息。弘農王正是退位之後的劉辨,歷史真的是一種奇妙的東西,不管其中發生的什麼變化,有些事情還是會走到既定的那個結果之上。劉辨沒有在董卓手上毀掉,但是卻已經成為了弘農王,只不過不是被廢黜,而是他自己要求的,僅僅這一點區別罷了。聽到劉辨退位之後的封號,荀彧心中的感覺實在是奇妙,但是也僅此而已了,就算沒有董卓的一杯毒酒,以劉辨如今的行事風格也不會有什麼太好的結果。弘農王是王,惹急了當今陛下,就算他之前是皇帝也沒有什麼用。“弘農王性子不定,若有人不著痕跡的給他做些引導,造成今天的局面不是沒有可能。”低聲答了一聲,荀彧對王允確實有些懷疑。這人當上司徒的時機實在是太巧了。楊彪以年老為由乞骸骨,荀爽也同樣以年老想要致仕,朝中資歷足夠的大臣不是沒有,但是偏偏是王允繼任當了三公之首。朝中黨派之爭從來沒有消失過,一家獨大不是什麼好的現象,幾家相互制約著才是能讓朝廷穩定的方法,但是王允太過於剛愎自用,如今竟是真的朝著一家獨大的趨勢而去。沒有何太后在身邊看著,劉辨根本分不出來那些話能聽那些話不能聽,少年的心性最難琢磨卻也最好掌控,只要拿捏準了,讓他退位並非什麼難事。劉協之前在京郊王氏別院住著,和王氏聯絡密切,要說王允不知道這事兒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說,在後面起推波助瀾作用的十有八九就是這人了。不過看今日陛下登基的場景,這王司徒行事之前怕是沒有和他打招呼,不知道是沒來得及還是根本沒將人放在眼裡了。小瞧人可不是什麼好習慣,如今他們這位陛下雖然羽翼未滿,但是等過些年也不是什麼等閒之輩,未來的事情還都未可知啊!二人對視了眼,看著對方眼中和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