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將們都知道文人心眼多,十幾路人馬聚在一起那麼多謀士能擰成一股繩才奇了怪了,逐個擊破的話他們並不是沒有勝算。而且,只要轉圜得當,他們足以撐到大部人馬前來救援,好不容易打到了洛陽掌握了小皇帝,眼看著就能打天下了,遷到長安是個什麼事兒?他們是武將,武將是幹什麼的?那是用來打仗的。不是天天待在家裡吃乾飯的!“太師,吾等手下兵馬雖少,但是城中尚有幾萬守軍,何必遷都?”“正是如此,袁氏雖然聲勢浩大,但是卻人心不齊,吾等拼死一戰,未必沒有一戰之力。”原以為手下人會對他的想法非常贊同,然後在上朝的時候和小皇帝說一聲他們就能直接遷都了,董卓沒想到,接下來底下竟然是反對意見更多。怎麼可能?遷都在當時可是由李儒這個頂級謀士提出來的主意,當時也確實帶來了許多好處,肯定是這些武將腦子一根筋根本想不到遷都帶來的好處。看著李儒是同意他的想法並且將遷都的好處一條條說出來試圖說服旁邊的人,董卓稍稍鬆了一口氣,只要這個頂級謀士贊同,那就沒有什麼問題。並不知道史上董卓遷都是被孫堅等人打的實在撐不住了才不得已為之,董卓沉著臉看著手下還在吵吵的武將們,捏著拳頭一句話也不說。底下人這麼強烈的反應也是情有可原,畢竟以前的董卓帶兵打仗這麼多年,從來都是擼起袖子衝上去,如今還沒開始打就直接開始撤退實在不符合他以往的性格。被底下的吵鬧弄的不耐煩了,董卓拍著桌子皺著眉頭道,“今日到此為止,遷都一事吾主意一定,待和陛下商議之後便立即啟程。”說完,董卓也不管底下人的反應,甩了袖子便直接離開了議事廳。主事人離開,下面就是想吵也吵不起來了,不屑的看著只知道抬扛的武將還有氣的臉紅脖子粗的謀士,李儒也轉身施施然離去。一群蠢貨,太師既然將遷都一事說出來那便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還輪得到你們在這兒唧唧歪歪反對嗎?直接從被董卓從書堆裡扒出來提拔為貼身謀士,最開始的李儒在董卓麾下的人緣算不上好,但也不是沒有緩和的餘地。但是,偏偏這人還一直一副太師近臣的嘴臉,不管在什麼地方都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時間一長,不光被搶了風頭的謀士,連武將也不怎麼看得下去了。被李儒的反應氣的不行,在心裡使勁罵了一番,不多時,議事廳的人也散的差不多了。李文優真一代奸臣,若非如此,太師怎會如此畏畏縮縮不戰而退?走到大道上的徐榮看著略顯破敗的洛陽城,嘆了口氣帶著衛兵離開了太師府。沒想到真讓那人猜準了,既然董太師不顧百姓死活,他便給那人一個準信,天下之大,在哪兒打仗不是打?後面,一廣袖寬襟搖著羽扇的文士看著徐榮的反應,再想想前幾天出入軍營的人,搖頭笑笑什麼也沒說只是朝著相反的方向走去。董太師?呵呵!作者有話要說:大家好,我是短短的孿生姐姐,我叫長長~(皮這一下很開心~) 洛陽城中因為董卓的心血來潮再起波瀾,其他地方也沒安穩到哪兒去。討伐董卓的檄文早傳遍天下,酸棗聯盟已成,只待盟主一聲令下,幾十萬大軍便可直接朝著洛陽而去。如今的關東軍大體上分為了三撥,袁紹和依附他的那些人在河內穩坐大營,豫東張邈曹操想方設法想要打進洛陽,和正在洛陽附近的丁原接上線之後準備一同行動,再者便是在南陽會和的袁術和孫堅了。現在的曹操雖有一番報國大志,但是到底手裡兵馬不多,就是有張邈鮑信的支援也依舊只能寄希望於盟軍之上。孫堅也是一心報國,一來二去,雖然幾人並沒有真正見面商討,在對敵之上卻難得的能達成一致。丁原手下猛將眾多,只看整體實力,便是袁術孫堅也要遜色幾分,只不過現在他手下兵馬有限,所以即便和曹操走得近他們也睜隻眼閉隻眼忽略過去了。幾日之前丁原便帶著部下撤離了洛陽,他身邊兵馬不多,不能在什麼都沒開始的時候就折在這兒。雖然洛陽城中各種雜七雜八的軍隊加起來也有近十萬,但是這些加起來都比不上董卓從西涼帶來的那幾千精兵。丁原雖然不懼董卓,但也不願意白白犧牲手底下的兵馬,倒不如撤遠一點聽從盟軍排程,那邊謀士多,總不會有什麼蠢主意出現。將遷都的意思告知部下之後,董卓又和李儒謀劃了半天,當夜便決定召集三公九卿想要將遷都的事情說出去。趁現在還有時間,他們還能好好合計合計到長安之後如何瓦解那所謂的聯盟,畢竟他的兵馬大多還停留在隴西,到了哪兒,即便來上雙倍的聯盟軍他也不怕。有才之人抱負不得施展,小皇帝被董卓捏在手心裡,朝中詔令皆是董卓所擬,因此,就算知道詔書後面的人並不是天子,百官也一樣不能反抗,只得穿了朝服按時上殿。如今外面強敵環伺,多少人都想到打進洛陽,想想外面的眾多人馬,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