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袁紹不那麼準確的次次將正確建議排除在外,他也不會在官渡之戰時大敗落得個倉皇而逃的下場。不說事事聽從,袁本初就是選擇性的聽取沮授的建議,官渡之戰也輪不到曹孟德得勝。可惜,在能夠分出勝敗的每個節點之上沮授都能及時提醒並試圖將歪掉的路線掰回來,但是袁紹似乎刻意和他過不去一般一個也不採納,堅定的朝著覆滅的方向撒丫子狂奔。主公如此,沮授就是有天縱之才也絕無輔佐成功的可能。這位性子剛烈眼裡容不得沙子的謀才若不是明珠暗投一生不得其主,也不至於最後身死他鄉,既然現在他們家四哥將人帶回家了,不嘗試將人挖過來簡直對不起他以前背的那些書。“三兄,沮公與可是孤身一人跟隨四兄到潁川?”“暫且不知,他們如今還在途中,以你四兄那性子,就算有什麼打算也不會直接說出來。”拍了拍手,荀衍站起身道,“吾今日過來只是來看看,若有必要可修書一封,三兄回去之後自會帶到。”身為兄長,荀衍從來沒有在荀諶身上享受過一點身為兄長的感覺,一旦有什麼事情還會被嘲笑,有先例在前,再看著乖巧聽話的小弟,荀衍想不偏心都難。現在荀彧在曹操身邊,荀諶離開冀州便直接到兗州有些不合適,留在潁川書院正好,他們潁川人才多,且看看之後會是什麼情況吧。“有勞兄長。”眉眼彎彎帶荀衍下去休息,荀彧大概也能猜到沮授的用意是什麼。亂世之中,若想護住宗族老小,除卻族中人爭氣之外,找個踏實的靠山也是必不可少的。若是太平盛世,不管是什麼人,一心報效朝廷總不會有壞處,但是現在這兵荒馬亂的時候,皇室還不如有能耐的諸侯來的安穩。史上沮授寧死也不肯投降曹操,擔憂的應該就是尚在袁紹管轄之下的族人,他降了之後固然能得到重用,但是要全族的性命去換,無論如何他也做不出這種事情。將荀衍安排好,荀彧轉身又回了書房,三兄有官職在身,並不能離開潁川太久,若是要招攬沮授還是要趕緊做準備。如今韓馥雖然交出了印綬,但是公孫瓚卻沒有即刻退兵,他率領兵馬出來可不是為了給袁本初當靶子的。公孫伯圭手下人不少,如今雖然沒有輕舉妄動,但也派遣劉備屯於高唐、單經屯平原,他們的盟友陶謙屯發乾以威脅佔據冀州的袁紹。如今陶謙的軍隊駐紮在東郡的轄地之內,而平原與高唐也與濟北國相鄰,因此,憑著和袁紹之前的交情,曹操便與袁紹一起進行了南北夾擊。袁紹如今正是志得意滿的時候,自然不會拒絕曹操發來的結盟訊號。而早知道袁紹一心要拿到冀州,公孫瓚又怎麼會什麼準備都沒有呢,在和袁紹結交的同時,他也沒有斷了和淮南袁術的聯絡,兵馬可是要耗費糧草的。這兄弟倆人勢同水火,到時候坐享漁翁之利豈不快哉?將如今的形勢盡收眼底,荀彧想了一下,而後拿起刀筆便開始寫些什麼。主公領追擊敵兵,清除了軍中叛徒的徐伯安更是在濟北將黃巾打的落荒而逃,賊人主動投降,待處理好降卒的事情大軍便要得勝而歸了。三十萬青州兵,這可是他們的家底啊!作者有話要說:空有一顆日萬的心,然而事實卻在打臉( ̄e( ̄)☆╰╮( ̄▽ ̄/)開坑只是想想而已真的不敢皮了你們要信窩!!!ps這幾天要修一下前面的文,咱更新時間還是晚上,白天看到更新只是在修文,劇情不變只是捉蟲而已,麼麼麼麼麼麼噠~ 投誠後的青州黃巾軍連帶家眷在內共計百餘萬人, 其中身強體健者皆被曹操收編,史稱“青州軍”。史書如此記載, 但是事實並不是書上寫的那般簡單,百萬的軍民不是說收編就收編的,整個兗州只有那麼多地方,雖然有大片空閒的耕地等著人去耕種,但是畢竟人數太多, 短短几天也安排不完。不過,百萬黃巾連帶家眷進入兗州, 如果真能將其收入麾下並著手訓練,其戰鬥力絕對不會比正規軍差,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黃巾出身計程車兵不是輕易便能收服,曹操也沒有心大到黃巾一投降便覺得萬事大吉了。有之前軍中出現叛逆的情況為警, 曹孟德如今擴充軍隊放在首位的便是忠誠,其次才是戰鬥力。而史上青州軍號稱三十萬,實際上卻只有數萬計程車卒經過選拔。如果不忠於他,曹操寧可舍掉這些兵馬也不會手下他們, 叛亂永遠是最招人恨的,他曹孟德不希望以後打仗的時候亂子是從內部出現。顯然, 曹操的做法很有成效,至少那後來為他打遍天下的青州兵在他活著的時候沒有什麼亂子出現。那些戰力彪悍所向披靡計程車兵只效忠曹操一人,後來曹操去世後不過一個月,身在洛陽的青州兵們便“以天下將亂,皆鳴鼓擅去”。連曹操指定的繼承人曹丕都無法統率, 若非處理的及時,恐怕曹丕剛上位迎接他的就是嚴重的動亂。想著青州兵的事情,荀彧下筆不由自主便寫到了那兒,許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