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死後,華庸的孫子華平推翻明朝統治,建立華夏帝國。華夏帝國在政治上採取開明君主制,逐步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經濟上則扶持資本主義發展和自由市場經濟,國民經濟一度壟斷全球經濟總值的九成五以上。在華平及其子孫三代的帝國黃金時期,華夏帝國的領土一度擴充套件到北抵北冰洋(佔領整個西伯利亞);西達巴爾幹半島(佔領整個中東及北非大部分地區);南至澳大利亞(含紐西蘭及東太平洋諸島);東及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即阿拉斯加、加州一帶)。但是在1684年到1799年期間,華夏帝國通古斯自治區的通古斯族在西方諸國挑撥下發動“通古斯反叛運動”,導致華夏帝國解體,帝國國土損失過半。好在通古斯反叛之前帝國經濟進入中興時期,歷史上稱之為帝國白銀時期。有歷史學家認為,如果沒有白銀時期為帝國攢下足夠的優勢,帝國極有可能在通古斯叛亂中徹底“亡天下”。通古斯叛亂時期,華夏國土面積銳減至1000多萬平方公里,經濟總量也縮減至全球經濟總量的六成不到。最為嚴重的是,帝國失去了西太平洋領土及太平洋諸多島嶼,導致今日華夏影響力依舊被侷限在太平洋而無法登陸美洲地區;同時丟失了阿拉斯加及中東地區也讓華夏今日能源儲備損失頗大。好在當時帝國統治者華家出現中興君主,再加上南方復國運動領袖夏家的努力,通古斯叛亂在持續百餘年之後終於撲滅。但是北方華家與南方夏家的對峙讓華夏面對極其嚴峻的拐點,但好在當時華家與夏家的領袖都頗具民族精神,經過長達百日的談判,最終在史稱“大妥協”的談判會議上籤署和平協議。華夏帝國改國號為華夏共和國,採取總統制與議會民主制相結合的三權分立國體。再經過發展,北方的華家逐漸成為能源財團、能源財團和農牧場業主的利益代表,並發展出了共和黨;而南方的夏家則成為金融財團、工會及精英知識分子的利益代表,組建了民主黨。雖然後來國內也發展出了以環保主義為訴求的綠黨等小黨派,但是基本上國內還是公認為兩黨制國家。目前華夏共和國的總統為民主黨人,而議會則被共和黨控制,成為跛腳政府。而紅楓小區原名華家村,就是當年華庸出生地。因而這裡被譽為是華家嫡系的所在地,也是共和黨的大本營。由於此處早就被華家買下成為私人領地,因此沒有收到邀請的人是很難進入這個小區的。但是那行車隊卻輕鬆進入小區,並朝著最中央的華家大宅駛去,一路上並沒有受到任何盤查。車隊很快停在華家大宅的門前,此時華家大宅的旁門已經開啟,華家的老管家華安正在那東張西望,看到車隊停到自己門前,才笑眯眯地湊了過去。看到那個身著伊頓公學校服的翩翩少年站到自己面前的時候,眼眶居然紅了,有些哽咽地說道:“大少爺總算是回來了!老爺、大爺、二爺和三爺都已經到了,正在堂屋裡候著大少爺了。”“勞煩幾位長輩等候,倒是我不是了。”少年的語調雖然平和,但是語氣裡的溫暖卻彷彿三月裡的春風暖陽一般讓人舒適。他虛扶了一把華安,笑道,“好久不見了,華安叔。”“當不得少爺這般稱呼。”雖然口裡這般說著,但是華安面上還是喜滋滋的。和其他家族不同,曾經身為皇族的華家還是有著華家的驕傲和門風,尤其是家族內部的等級觀念還是非常強的。長幼嫡庶在別家或許只是個意思而已,但在華家卻是不容置疑的存在。比如這個少年只是華家長房的嫡長子,但是在華家的等級排序上卻可以和華家二房、三房的當家人並排。每逢春節祭祖的時候,當家家主主祭,而陪祭的就是這個少爺和他的父親,其餘人等只能跪在後面三肅六跪九叩首罷了。若是主房還能進祠堂跪拜,旁系庶枝那就只能在大院裡跪跪了。當然,女性就更悲催了,將祭器祭物安置好了之後就必須離開院子,連跪拜的資格都沒有。雖然華家的這個做法被很多女權主義和平權主義份子詬病,但是數次官司下來也因為這是人家的私事,法院無法裁定而作罷。那華安身份就更低了,雖然他有人身自由權,但是他的身份不過是華家的奴僕,比起旁系庶枝就更低了。但好在這華安是自小伺候華家老爺的,因此華家各房的爺們還是叫稱呼一聲“安兄弟”,那各房的少爺們少不得以“叔伯”喚之。華安知道眼前這個少年乃是華家著力培養的第三代,而且為了一掃華家給人保守守舊的觀念,這個少年自小就是在國外求學。沒有憑藉任何家族影響力,在英國順利考入伊頓公學。原本按照計劃少年應該是在牛津或劍橋唸完碩士學位才歸國的,但是因為事發突然,華家老爺才緊急召回自己這個最引以為驕傲的孫子,來應對家族現在的困境。少年快步朝大堂走去,但是腳步絲毫不亂,而且身上的衣服起伏也沒有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