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懷瑾啊,我後脊發涼,你不如幫我卜一卦,此行出使蜀國兇吉如何?&rdo;帳中,張儀落下一子,抬手摸了摸自己的後頸。&ldo;這還用卜麼,定然大吉,只要謹慎行事不會出差錯。&rdo;宋初一笑道。張儀頜首,&ldo;這一局先擱著,待我回來再下。&rdo;兩人一局棋下了一整天,目前張儀略佔上風,眼見著一時半會也定不了勝負,於是約定待張儀出使蜀國之後再接著下。宋初一今日調戲某人調戲的很開心,高高興興的送走張儀,準備端了食去趙倚樓帳中吃。&ldo;先生,季渙求見。&rdo;帳外人道。宋初一放下盤,道,&ldo;進來吧。&rdo;季渙入帳,從懷中掏出兩個青色小竹筒遞給宋初一。這是安cha在巴蜀探子的密報,她立刻伸手取了過來,用刀撬開塞子,從裡面取出一張薄薄的帛書,飛快的掃了幾眼。上面的內容讓她陡然洩了渾身的力氣。季渙看宋初一面色微變,遲疑了一下,問道,&ldo;先生,出事了?&rdo;&ldo;是姬眠。&rdo;宋初一嘆了口氣,&ldo;這封信傳到此處至少得用六七日,或許已經凶多吉少,但願……但願羽能聽臨別之言。&rdo;宋初一雖然也不想看到這個結果,但對於姬眠,她算是仁至義盡了,為他護著衛江,三番五次的提醒勸告,委婉的、直接的。世事無絕對,她無法證明自己的看法對,姬眠的看法就錯了。人各有志,無法強求。這個結果,也不算出乎宋初一的意料。而她之所憂是籍羽的品格。他最優秀的品格是仁義忠勇,最大的弱點也是仁義忠勇……宋初一心嘆,希望衛國之事能讓他對此不再執著吧!註解1:《繚子》,其實是兵書《尉繚子》。作者尉繚,生卒年不詳。有史學家根據種種推測,證明尉繚是魏惠王時期的隱士(也就恰好是文中的年代),但《史記》又明確記載尉繚是秦王嬴政時期的人,並且為嬴政統一天下做出巨大貢獻。其中年代相差有一百多年。我個人比較偏信《史記》記載,感覺嬴政的嗜殺說不定是受《尉繚子》影響。所以我就自動腦補,這本書其實是魏惠王時期某位隱士所寫,但一直不為世道所容,然後代代相傳,有個叫尉繚的人把它完善併發揚光大。⊙﹏⊙b那些史書上記載很多自相矛盾,俺們可以各種發揮想象力。 江與你同去&ldo;傳信斥候秘密接應籍羽。&rdo;宋初一將竹筒連同密信一併丟進火爐裡。&ldo;嗨!&rdo;季渙領命之後,遲疑道,&ldo;先生,大哥有危險嗎?&rdo;&ldo;有沒有危險全在他自己。&rdo;宋初一攤開竹簡,一副不欲多言的樣子。季渙見狀便識趣的退了出去。剛看見訊息的那一刻,宋初一有一絲後悔派籍羽去巴國,但旋即就消散了。籍羽是個能獨當一面的男人,想必也不恥活在一個女人的身後。就算他最終因為仁義而死,也是一條值得敬佩的漢子。宋初一嘆了一聲,罷了!本就是人命危淺的年頭,要是每次都這樣憂心忡忡,怕是早早的就精力衰竭了!滿案的竹簡,宋初一一字不落的看完,確定事情是按照自己預計的方向發展才稍稍放心。巴國巫城。天氣陰沉,城南一座高大的土臺上處理五根巨大的青銅柱子,上面陰刻著詭秘的紋路。那是一個只有大巫才能看懂的神秘故事,傳言與上古神靈除妖有關。在正中央的一根銅柱上,綁著一名披頭散髮的藍袍男子,他被架在高高的柴堆上,臺下的人隱約能看見,那張被花白頭髮遮掩後的臉竟然十分年輕俊俏。四周人山人海,卻出奇的靜,只能聽見一名被縛住口舌的貌美女子發出嗚咽聲。祭臺戴著青銅獠牙面具的十二名大巫忽然開口,朝著刑臺方向唱出晦澀的咒文。場面肅殺至極。唱完之後,其中一名大巫用古老的羌語道,&ldo;點火。&rdo;許多壯年巴國漢子往柴上和男子身上潑一種黑乎乎的東西,火把一碰到這些黑色液體,轟然燒了起來。&ldo;夫君!&rdo;臺下淒厲的喊聲劃破寂靜,那個被捆縛的女子不知何時自行掙脫,踉蹌著往土臺上撲去。人群微微騷動,但是礙於至高無上的十二大巫全部在場,都不敢出聲議論。被縛住柱子上的男子垂眸看著她。神情痛苦。不斷的搖頭彷彿急切的想讓女子離開,只是不知什麼原因不能發出絲毫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