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能夠振奮軍心,並且與曹魏爭奪荊州之地,所以,孫權在武昌稱帝。”
“當時,此地有武昌山,孫權取以武昌國之意,取都為武昌。”
“至於你所說‘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之言,是當時孫皓從建業遷都武昌之後,讓揚州一地百姓每年呈獻貢物,揚州到武昌乃是大江逆流而上,以當時而言雖然也可以做到,卻尤為困難,再加上孫皓刻薄寡恩,使得揚州之地百姓民怨沸騰。”
“因此,民間便是有傳言,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
“再加上當時東吳大族的根基同樣在揚州者多,所以孫皓遷都後只過了一年,便是被迫又回返建業。”
嶽孝娥似懂非懂的點點頭,阿依兩個對於中原的歷史更不清楚,所以,趙構講了個寂寞。
不多時,大船的速度便是放緩下來,趙構看到岸邊港口有不少衙役和官吏正等待接駕。
先是皇城司的人馬下船,而後是部分禁軍下船駐守,隨後文武大員也到了岸上,週三畏也前來相請趙構。
讓幾女乘轎,自己隨著週三畏沿著舢板下船。
“臣知武昌縣薛季宣,參見陛下!”
“平身!”
隨後,周圍官吏和衙役也盡皆行禮。
“陛下,臣已經安排好駐蹕行宮,是現在前往還是……”
“行宮設於何處?”
“臣按照陛下旨意,不得大肆修建,因此將西山之上一些遺棄的寺院、宮觀以作修繕。”
趙構點頭笑道,“這便好。”
“雖說這修繕行宮是你們對朕表忠心,不過,若大肆修繕,必定勞民傷財!這行宮,朕也不過駐蹕數日,不必大肆興建,能有一安身之所便足以。”
“陛下愛民,武昌百姓盡皆知曉陛下仁德。”
“你既然是此地縣令,便是近前伴駕吧,今兒個天色也不早,直接去行宮歇著,明日朕在看看你治理地方之功。”
“臣遵旨!”
這一次趙構擺駕而來,並非之前的喬裝出行,因此前後有儀仗引領、有兵丁護駕,道路兩側則是武昌縣的官吏以及衙役。
一路前行,只見到遠處有百姓眺望觀瞧,很顯然是地方官先行將百姓驅逐,以免驚駕。
對此趙構雖不能說習以為常,但是也並未多說,如果是白龍魚服,自然不需如此,可聖駕前來,地方官這樣做也無可厚非。
“武昌雖然只是一縣之地,卻也歷史悠遠,薛季宣,你可知曉這武昌沿革?”
“臣被朝廷授命知官,抵達後略有了解。”
“古之堯舜時,此地為樊,至夏為三苗古地。殷商時,冊封為鄂。”
“至春秋為楚之別都,戰果時為鄂邑。”
“楚亡秦立,設南郡置鄂縣,漢高祖時,改屬江夏郡。”
“魏黃初二年(221)四月,孫權自公安遷鄂,取以武而昌之義,更鄂縣為武昌縣。”
這薛季宣顯然是提前做了功課,講起武昌的歷史徐徐道來。
趙構微微頷首,“你所言行宮之地,可是當年孫權建避暑宮之舊址?”
薛季宣愕然,“陛下竟知曉此事?”
趙構含笑不語,我不僅知道,我爹還親自去過你信不?
“陛下博聞,臣等不如遠矣!”週三畏感慨說到。
雖然這並非是什麼秘密,可歷時久遠,若非看過一些當年的典籍,知道的人還真不一定很多。
一路無話,進入到縣城之後,便是來到駐蹕之地。
趙構下了步輦,登高遠望,基本上可以俯瞰大半個縣城。
“如今縣中有多少人口?”
“城中有人丁五萬餘,整個縣有口十八萬。”
“之前鄂州水害,武昌受影響可大?現在民生如何?”
“縣所處之地略高,有影響並不算大,而且陛下調遣糧米、銀兩派遣趙大人前來賑災,百姓得意安居。”
“自臣赴任,陛下先是減免稅負,又有知州李光大人、通判唐閎大人赴任,二位大人盡皆愛民,興修水利、赴各縣督促開墾荒田,僅武昌一縣得田畝十五萬,去歲乃是大豐之年,百姓富足,今年同樣豐收,臣已經遣縣中官吏分赴各地督促收糧。”
“唐閎大人赴任通判後,大行農事,州衙也遣了相應官吏前來巡查。”
“你所說可是勸農諸事?”
“正是。”
“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