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8部分

測距儀右側的透鏡組也在測距儀中間的右目鏡中成像。此時測距人員用雙眼分別透過左、右目鏡同時觀察,此時他看到的影象是測距儀兩端對同一目標所成的像,然後測距人員操縱測距旋輪使目鏡中的菱形游標前後移動,直到菱形游標與目標的像重合,此時在與測距旋輪連動的刻度盤上可以直接讀出已經換算出的距離數值。

儘管體視式測距儀出現的時代很早,但是由於坦克車體的震動會對其的精度造成嚴重影響,所以直到二戰末期的各國“末日坦克”的身上才會出現他們的身影,而體視式測距儀真正得到廣泛應用則要等到戰後第一代主戰坦克了。一旦體視式測距儀在二戰之前成功應用,可以直接使坦克的觀瞄能力提升一個數量級。

相對於體視式測距儀可以增加白天的測距精度,紅外夜視儀的裝備則讓坦克具備了夜戰的能力,歷史上,真正將紅外線夜視儀應用在實在之中還要等到德國的豹式坦克出現之後。

和體視式測距儀以及紅外夜視儀這種精密儀器相比,測距機槍則要簡單得多。由於在正常交戰距離上機槍和火炮的彈道相差無幾,所以在射擊之前,炮手首先將火炮對準目標,然後使用測距機槍打一個點射,觀察機槍射出的曳光彈的彈著點,如果曳光彈擊中了目標那麼就說麼瞄準是正確的,可以開炮射擊。這種簡單實用的瞄準方式一直到現在的一些坦克上仍然在使用。

在經過了諸多的改進之後,在德國vk1062“豹式”輕型坦克基礎上研製的瓊崖一號“豹”式輕型坦克原型車便出爐了。

因為無論是民國的南方還是日本本土都是水道縱橫,在加上登陸作戰的需要,因此瓊崖軍隊在裝備一款足以和日本坦克抗衡的輕型坦克的同時也需要大量的水陸兩棲坦克。

於是便有了以本土未來的63式水陸兩棲坦克為藍本的二號“蛙”式水陸兩棲坦克,不過礙於工業技術上的限制,二號“蛙”式的效能要差了不少,不但裝甲厚度只能勉強和日本薄皮坦克持平,而且主炮也只有50毫米。

不過好在這種二號“蛙”式水陸兩棲坦克的作戰物件只是日本人而已,不需要拉到蒙古大草原上和蘇聯人的鋼鐵洪流對抗,所以效能差是差了點,卻也足夠應付了,至少在和日本坦克對拼的時候不會吃虧。而且輕量化的設計可以更好的適應島嶼和民國南方的地形環境。

……………………

在第二坦克試驗場觀看了一番一號“豹”式輕型坦克和二號“蛙”式水陸兩棲坦克原型車的演示之後,羅傑不禁嘆了口氣。

“最近難道就沒有什麼進展嗎?我記得半年之前它們就已經是這個進度了吧。”

陪在羅傑身邊的工程師不禁尷尬起來:“萬分抱歉,雖然一號和二號坦克的紙面資料已經達到了要求,但是因為是我們第一次設計缺乏經驗,很多細節上還需要進一步完善,雖然現在強行裝備部隊也並非不可以,可我們還是希望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生產出來的產品要儘可能的完善。按照現在的實驗進度,大概再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便可以拿出完善成熟的產品來了。”

“半年到一年的時間麼……倒也不是很久。”羅傑自言自語的想了想,似乎一年的時間也是可以接受的進度,不過,比起這兩種至少已經拿出了原型車的一號和二號坦克而言,他還是更加關心另外兩種正在開發的中型和重型坦克。

“那麼,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重型坦克的研發工作進展順利麼?”

工程師回答道:“還是和一號和二號同樣的問題,整體設計已經進行了大半,只是一些細節我們拿捏不準,還需要進行大量的實驗才能夠得出結論,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夠讓您看到試驗車。”

“這個沒有關係,慢一點就慢一點吧,反正對付日本人也不需要太多的重量級坦克。等到德國人來了之後你們可以和他們一起完善一號倉庫裡面的那輛實驗坦克(t…34

85)到時候有些問題你們可以拿出來一起探討,想來效果應該會好一點,不過也不要太過依靠德國人,他們在這方面的水平不會比你們高多少。”

儘管說是這麼說,但是羅傑仍然有些抑鬱,對於他手上那些缺乏經驗的設計師來說,儘管有著來自現代的資料,可實踐起來所遇到的種種問題卻是沒有人能夠回答他們的,哪怕是德國人也不行,除了一戰時期的那幾輛a7v之外,德國人此時在坦克設計方面可以說是一窮二白。

工程師點頭道:“我們會注意在不暴露三號四號工程的同時讓德國人幫上忙的。”

停了片刻,那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