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信以為真,介子推憤然辭官,留書一封,隱居深山,重耳看到了書信,十分羞愧,親自來到了深山,想要請介子推出山,然而卻找不到介子推,有親信建議重耳燒山,到時候介子推肯定會被逼出來。吳糾當年看重耳的故事的時候,還很小,因此很多都不能理解,看到這個的時候,就覺得重耳好笨,怎麼能選擇燒山呢,這還不把人燒死?後來的結果也恰恰如此,重耳下令放火燒山,山都燒乾淨了,也沒看到介子推出山,後來重耳在山上發現了介子推的遺骸,介子推最終抱樹而死,這令重耳悲痛不已。雖然當年小時候的吳糾並不理解重耳這麼做的目的,覺得重耳定然是腦子有問題,然而現在,經歷了這麼多事情,吳糾算是明白了一些。有人說齊桓公正而不詭,有人說晉文公詭而不正,其實是有道理的,齊桓公身為春秋第一大霸主,雖然也把心思鋪墊在強國稱霸的方面上,但是他的確是真心匡扶周室的,齊桓公知道,只有匡扶周室,才能讓齊國強大起來,因此外敵入侵其他國家的時候,齊桓公也主動出兵,多次幫助其他國家抗拒外敵,衛國被狄人滅國之後,齊桓公還主動出錢,幫助他們重建衛國。可以說齊桓公這個人,是有所為而有所不為,雖然也有君王的心狠手辣和貪婪,但是的確做到了正而不詭,在春秋戰國這段歷史中,齊桓公可謂是一股清流,自他之後,這股清流就消失殆盡了。而晉文公呢,同樣是春秋霸主,很多人卻評價他詭而不正,其實便是陰險狠辣,以匡扶周室為藉口,發展晉國,以武力鎮壓成為霸主。試想想看,重耳帶著大兵打回晉國之後,何等的榮耀,旁人都在說好聽的話,巴結重耳,連他身邊那些親信的名士也如此讚美歌頌著他,然而只有介子推一個人掃興,他不要獎賞就算了,還要勸諫重耳。重耳年少時是個公子,年輕時被壓迫了十七年,終於得到了解放,那時本該報復性的享樂,介子推跑來掃興,一遍又一遍的掃興,其他名士隨便說幾句穿小鞋的話,重耳能不討厭介子推麼?再說介子推因為被誣陷,憤而辭官隱居,留書一封勸諫重耳,重耳看了這封信,吳糾覺得,可能並非內疚,感覺到的可能是氣憤多一點兒,畢竟重耳一個新君,旁人都巴結著,介子推被說了幾句之後竟然撂挑子跑了,重耳能不氣憤麼?之後重耳親自登山抓人,身邊的親信說幾句放火燒山的話,吳糾覺得,重耳也是氣憤之下才放火燒山的,畢竟重耳已經是個君王,而介子推不識時務,還要留書羞辱。最後的結果就是重耳因為君王脾氣,恩將仇報,等看到了介子推的遺骸,這才悔恨不已,但是已經沒有用了。吳糾可沒想到,如此不屈的介子推,小時候竟然這般萌,而且還是重耳的小童。重耳此時已經拉著介子推跑了,兩個小傢伙跑起來一顛一顛的,別提多萌了。齊侯也是很長時間才回過神來,說:&ldo;二哥?二哥?&rdo;吳糾聽到齊侯叫自己,這才收回目光,咳嗽了一聲,說:&ldo;走罷,去找天子。&rdo;齊侯點了點頭,兩個人便繼續往小寢宮去了,姬閬和王子鄭都在小寢宮,通傳之後,姬閬就請他們進去。姬閬正在和王子鄭商量正式冊封他為太子的事情,沒想到吳糾和齊侯就來了,笑眯眯的讓人倒茶,隨即說:&ldo;楚王與齊公來的正好,不知昨夜下榻的如何?可有什麼怠慢的地方麼?&rdo;一想起昨日下榻的事情,齊侯就頭疼,因為昨天晚上他家二哥撒酒瘋,實在太可怕了。吳糾笑了笑,敷衍了這個問題,將葛嬴所說的事情與姬閬和王子鄭說了一遍。胳葛伯和衛侯要造反,這事情王子鄭一聽,頓時就怒氣衝頭,說:&ldo;竟然有這樣的事情!?&rdo;姬閬連忙攔住王子鄭,笑著說:&ldo;鄭兒莫急,楚王與齊公此次前來,定然已經想到了好辦法,不是麼?&rdo;吳糾幽幽一笑,說:&ldo;天子說的正是,王子不必著急,辦法自然是有的。&rdo;姬閬笑著說:&ldo;還請楚王明示。&rdo;吳糾笑眯眯的說:&ldo;衛國和葛國不是想要偷天子的印綬麼?那就叫他們偷去,咱們連夜打造一個假的印綬給他們,到時候祭天,天子不防消遣消遣他們,也讓大臣們樂呵樂呵。&rdo;眾人聽著吳糾的話,都有些恍然大悟,吳糾又要搞破壞了,看來這次衛侯和葛伯是逃不掉了,定然會被吳糾羞辱加消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