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克一聽,說:&ldo;蔡國的急報?既然齊公有要事兒,那酒水日後再飲,也不算遲。&rdo;吳糾趕緊將急報遞給齊侯,齊侯展開一看,頓時皺了皺眉,曹可見他們要商量大事兒,很是識趣,便拱手說:&ldo;齊公與大司徒商議要事,儀父就先告退了。&rdo;這個時候吳糾卻說:&ldo;邾國國君請慢。&rdo;他說著,齊侯抬起頭來,看了一眼吳糾,吳糾笑著說:&ldo;君上,既然邾國國君已經成為了我們齊國的自己人,這件事情,糾認為不必避諱邾國國君。&rdo;齊侯看過文書,一聽吳糾這話,似乎是心有靈犀,一下就明白了吳糾的意思。齊侯活了兩輩子,也算是個精明人了,看到文書的時候,心中也有兩個可能性,和吳糾方才推測的一樣,第一是楚國人真的怕了,想要會盟,第二是楚國人陰險設局。齊侯想了想,按照自己對楚王熊貲的瞭解,這一二都有可能,而且最可能的其實是結合起來。楚王熊貲可是個看人下菜碟兒的人,若是齊國來會盟,兵士強大,就選擇第一條,認真會盟,不玩花樣兒,若是齊國來會盟的時候,兵力鬆懈,恐怕楚王熊貲不會放過這個清除齊國的好機會。因此吳糾才說,這個事情不用避諱曹克,意思是想要邾國也參與進來。齊國和楚國兩個強國之所以能安然相處,就是因為風馬牛不相及,隔得特別遠,如今齊國若是想去會盟,戰線拉的太長,就算國力強大,可能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若是再帶上邾國的一份力,那就輕鬆了一些。其實吳糾還在想,順便還能叫上宋公一起,三個國家一起開過去,這樣勢力相對大一些。齊侯也想到這裡來了,因此便笑著說:&ldo;是呢,如今邾國國君已經是自己人了,這些事兒,無需避諱。&rdo;他說著將書信遞給曹克,曹克大體瀏覽了一遍,眯了眯眼睛,曹克也是精明的人,老奸巨猾,一看這文書,再回味一下齊侯和吳糾的話,頓時就明白了,齊國恐怕是想要救蔡國,而且還想要自己出一把力,邾國剛剛附屬齊國,正是表明忠心的時候,曹克心想,這個力要是出了,百利無害,自然要出。齊侯和吳糾一看到這文書,其實都是想要救蔡國的,為什麼想要救蔡國?之前齊國明明兩次拒絕盟會,怎麼蔡國來了,就又想同意盟約了呢?其實道理很簡單,第一次是楚國出面提出盟約,第二次是天子出面提出盟約,齊侯拒絕楚國是為了報仇,齊侯拒絕天子是為了報復,齊侯以前尊王攘夷,但是險些被削了爵位,若不是因為吳糾力挽狂瀾,此時的齊國已經是個被人看不起的國家了。因此齊侯不會幫助天子,已經開始有漸漸脫離天子的意思了,所以天子讓他去會盟,齊侯偏不去會盟。但是如此蔡國送來了書信,蔡國說天子只會搪塞他們,十分寒心,這個時候才無奈叨擾齊國,這話說的極為好聽,討好了齊侯。另外一方面也是楚國最近肆意征討周邊小國,想要擴充國庫,小國都是怨聲載道,若是齊侯這個時候能出手,救的可不是蔡國一個國家,而是很多周邊小國,這樣一來,齊國不就能獲得擁護的呼聲了麼?成為一個霸主,不只是需要強國,而且還要獲得擁護,齊侯覺得這是一個大好的機會,無論是將楚國兵馬打退,還是和楚國會盟,都算是一個勝利,能得到很多國家的擁護。因此答應營救蔡國,其實是百利無害的事情,關鍵就在怎麼集結兵力上,吳糾給了齊侯一個很好的思路,就是帶上一些信得過的國家,一起出兵救蔡國,他們可以打著會盟的旗號去,若是看楚國動向不對,會盟改成兵戈相向,也不是不可能。曹克深明這個道理,如果是曹克一個國家發兵,曹克也不敢,但是如今是跟著齊國發兵,而且是&ldo;會盟&rdo;,曹克自然是乾的。曹克為了表明忠心,立刻說:&ldo;楚國欺人太甚,邾國但憑齊公調遣。&rdo;齊侯哈哈一笑,說:&ldo;邾國國君太客氣了。&rdo;曹克表明了忠心,三個人商量了一下,準備假意答應楚國會盟,既然楚國有兩手準備,他們也要有兩手準備,若是真的能會盟,和楚國定下條約,互不侵犯,也算是勝利,若是楚國人玩陰的,他們集結齊國邾國和宋國三路大軍,也不怕他楚國。這般下來,曹克就很快離開,動身回邾國去,準備調兵遣將,吳糾則是匆匆叫來公孫隰朋,兩個人商議一番給蔡國和楚國的回信,十分忙碌的也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