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友說的頭頭是道兒的,一臉諂媚的表情,吳糾側眼看著他,突然覺得很不爽,審友的確有才華,說話頭頭是道兒,那叫一個動聽中聽,恐怕沒有一個君王捨得殺他,因為殺了他,就沒有這樣巧舌生花的人這麼恭維自己了。可惜了,吳糾並非是做帝王的料子,看著審友那諂媚的樣子,想起日前審友為了軍功難為公孫隰朋王子成父曹劌那模樣,挑了挑眉,一條計策突然冒了出來。齊侯剛要認可審友,畢竟出使衛國可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情,齊侯本覺得吳糾最合適這個事情,但是一來,齊侯是恐怕衛國人又出爾反爾,使臣會有危險,二來,也是因為馬上要動身去北杏會盟,齊侯想要把吳糾帶在身邊去會盟,若是吳糾去了衛國,那便不能去會盟了。這樣一來,齊侯便把主意打在了審友身上,齊侯知道他有才華,但他的才華不用在正道兒上,讓他去北杏會盟絕對誤事兒,便讓他去衛國走一遭也罷。齊侯方要應承下來,結果就看到吳糾突然長身而起,拱手慢慢走過來,今日吳糾不同往日,因著要上朝,所以吳糾不只是戴著玉冠,上面還戴著一頂官帽,官帽兩側玉充耳輕輕搖動著,襯托著吳糾,渾身透露出一種文人氣質,優雅高貴,不卑不亢,讓齊侯看了說不出來的舒心。齊侯笑著說:&ldo;二哥可有見教?但二哥身子骨弱,孤可不忍心讓你跑到衛國去和談,這千里迢迢的,再累壞了二哥。&rdo;審友聽齊侯這麼說,心中得意,雖然齊侯口中這麼關心吳糾,但是其實齊侯還是打算讓審友去的,這一聽誰都聽出來了,齊侯是偏向審友的,原因暫且不言,但結果是這般。吳糾淡淡一笑,說:&ldo;君上,與衛國和談,何必要遠赴衛國呢?衛國國君乃不講信譽的人,與這種人和談,還要進入他們的領土,豈不是一件危險的事兒?無論派誰去,都是我齊國的棟樑之臣,萬一損兵折將,倒傷了君上心。&rdo;齊侯一聽,說:&ldo;正是呢,這麼說來,二哥可有妙計?&rdo;吳糾說:&ldo;妙計不敢當,糾姑且一說,在諸卿面前獻醜,請諸位海涵。&rdo;他說的話彬彬有禮,旁人都看著吳糾,齊侯笑著說:&ldo;二哥不必謙虛了。&rdo;吳糾這才拱手說:&ldo;君上,北杏會盟在即,衛國雖接了請柬,但是一直沒有給出一個準信兒,到底是否參加會盟。衛國自持大國,君上以代天子身份召開諸侯會盟,唯恐這種自以為是的大國不來參加,到時候丟了君上的顏面。君上不如修書一封,送到衛國,就說三月會盟將至,君上公務繁忙,抽不出時間商量和談,和談一事兒,會盟之時順便言道便是。&rdo;吳糾心中知道,這次諸侯會盟,雖然給齊桓公打下了稱霸的堅實基礎,但是說到底,其實這次會盟很慘淡,周天子幾百封國,接到請柬的沒有五十也有數十,結果呢,最後來赴約會盟的,加上齊國本國,一共五個國家。這五個國家是,本次必須到場,因為會受到正式冊封的宋公御說,另外三個國家,則是陳國、蔡國和邾國。剩下這三個國家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弱,非常之弱,三個國家夾起來,恨不得還沒有齊國一半大。來了一幫簍瓜,齊侯能不熬得慌?更熬心的是,這次會盟,宋公接受了冊封,當天晚上就領兵撤退,打道回府了,根本不理齊侯尊王攘夷的事情,這能讓齊侯不熬得慌?吳糾這麼想著,就知道衛國一定不會來會盟,所以特意這麼一說,衛國要想不被淹,肯定要來參會,一舉兩點,讓衛侯來齊國的北杏,不需要讓使臣跑到衛國去,豈不是妙哉?齊侯也知道衛侯不會來,因為他已經經歷過北杏會盟了,他一心只想比上輩子提前召開會盟,提前稱霸諸侯,但是並沒有像吳糾這樣,想到篡改會盟的內容,可以說他們兩個人的思考方式是不一樣的。齊侯被吳糾這麼一提點,笑著說:&ldo;二哥說得好,當然太好了,請衛侯來北杏會盟,順便商討和談的事情,一舉兩得。&rdo;齊侯這麼說,又說:&ldo;那便這樣說定了……隰朋。&rdo;公孫隰朋連忙出列,說:&ldo;是,隰朋在。&rdo;齊侯笑著說:&ldo;就由你修書一封,書信成形之後呈給孤看一眼,和衛侯說明這個事情。&rdo;公孫隰朋又拱手說:&ldo;是,隰朋領命。&rdo;審友眼看著到嘴的鴨子,結果那鴨子張開了翅膀,突然飛走了,他能不生氣麼?當即咬牙切齒的暗暗看了一眼吳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