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8章 論語一則

秦鳴鶴瞅了四書題一眼,選定“學而不思則罔”。

此題出自《論語·為政》:“孔子曰:‘學而不思罔,思而不學則殆。’”《集註》雲:“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此題倒也簡單,破題並不難,在兩字上下功夫便可,想到此,秦鳴鶴提筆在“罔”字下加了個墨點,又寫了一個“殆”字。

雖然此題只有六字,可答題不能就六字解,應結合書中文章來解,就像前世做閱讀理解,要結合上下文,做到卷可無字,而心中有知。

罔,《集註》雲,“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讀書這件事如果不用心體會,不去深刻理解其中深意,只會死讀書,則會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麼就會昏昏然而一無所得,也就是朱子所言,“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

故而漢時韓嬰有言,“謹身事一言,愈於終身之誦。”

殆,《集註》雲,“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又做何解?

就是說若是深讀過後又不勤加複習運用,有遺忘之感,那麼就會感覺心煩意亂,時刻不得安寧,有亡知之危,也就是朱子所言,“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

綜兩字反推而知,學與思應並舉、並重,故而《禮記》有云,“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後世所言“世事練達即學問”和“寓教於樂”便取其中之一二意。

找到要點,捋清思緒,秦鳴鶴提筆寫道:

“學思並舉,豈可缺之一而行,聖人恆論也。”這便是破題。

破題如同前世議論文中的論點,論點有了,那麼接著就要補充論據和論證,八股文的論據、證從古籍經典中來,從四書五經集註和史書經書中來。

而秦鳴鶴的這種破法又叫明暗雙破,“罔、殆”兩字是要點是結果為暗,“學、思”兩字是論據是過程為明,最後以明證暗,以暗承明。

《道德經》首章雲,“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兩者同出,異名同謂”,又云,“......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無”,虛無,天地混沌未開,經過長時間演化以及人類的認知,“無”產生了宇宙萬物,人類給與命名,“有”出現,故而有無中生有一說。

正如我們所說的“時間”這個概念,給予其意義,它才產生“有”。

又如“豬狗雞鴨”,因為人類給了命名,大家才知道它們叫“豬狗雞鴨”,如果叫“鴨雞狗豬”顛倒過來可以嗎?當然可以,故而“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有”和“無”皆屬於道,是道的一體兩面,同出而異名,相斥相吸,相親相殺。

以上是從宇宙宏觀來講,那麼從天地微觀呢?

道為一,一化為二是乾坤,《易經》有卦,“乾卦,乾為天......”,“坤卦,坤為地......”,所以也叫乾父坤母。

乾陽坤陰內外一體,相合而化生世間萬物,故而有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有八風地有八荒,天有五季地有五行。

《黃帝》有載,世間五季分別是春、夏、長夏、秋、冬,又分別對應木、火、土、金、水,五行同樣是相生相剋。

由宏入微,由微入渺,天地五行又對應人體五臟,分別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

《素問》雲,“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

心,主神明,生髮思學。

思就是想,除了死人,沒有人不是時刻在想,或是想美食、或是想美駒、或是想美女、或是做美夢,這就是思的主動性。

學是被動性的,幾乎沒人想學習,之所以去學習,只有二個理由,一是真喜歡,二是被逼無奈。

無論是真心向學還是被逼無奈,都是思在作怪。

真喜歡是“只知其然,求其所以然”,無奈向學就是“知困,求其然而變焉”,真喜歡的多是世間大儒為的是求真經,無奈向學的多是寒窗苦讀計程車子為的是顏如玉黃金屋。

學和思是意識上的一體兩面,是主客觀意識的內在表現,既是一對相反體又是互促體,學知足當有思,思不足而後當學,這就是主動被動相結合,也是常說的主觀能動一體性。

如此一番就是大圈套小圈,由大到小,以大道喻小道,從宇宙觀到世間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