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奴婢知道。&rdo;唐嬤嬤幾口把剩下的喝完,&ldo;公主放心吧。&rdo;&ldo;林貴妃……備一份禮,送過去。&rdo;蕭元敏開口道,&ldo;弟弟年紀小,就不用了。&rdo;&ldo;是。&rdo;&ldo;嬤嬤,你說父皇會不會忘記了讓我拜師的事情?&rdo;蕭元敏問的有些猶豫,&ldo;會不會讓林貴妃來教我?&rdo;&ldo;不會的,公主放心,陛下答應公主的事情,什麼時候會忘記。&rdo;唐嬤嬤柔聲安慰。蕭元敏想了想,才點頭,&ldo;我知道了。&rdo;☆、9 宣和帝並沒有忘記,專門讓欽天監選定了吉時,只等女兒養的更好些,就讓女兒行拜師禮。國子學博士柳叔公,翰林學士王光鑑,禮部侍郎姚盛勤三人,除了姚盛勤是惠懿皇后的兄長,蕭元敏的舅舅外,其他二人都是大儒,不管是文采還是名聲都會極好,甚至當太子的師傅都足夠。當初二皇子啟蒙的時候,宣和帝都沒有費心過,真要說起來,也只有當初的大皇子能比了。而且,宣和帝專門下旨,昌平長公主拜師禮比照太子拜師禮來辦。林貴妃是宣和帝親口說的,幫著皇太后管理後宮事物,昌平長公主拜師這事,就被皇太后交給了林貴妃。李德忠專門去備了束脩之禮,束帛一篚、酒一壺、修一案,這些東西都需要宣和帝過目的。雙華跪坐在腳踏上,輕輕給林貴妃捶著腿,&ldo;娘娘辛苦了。&rdo;語氣裡倒是有些微林貴妃委屈。林貴妃笑了下沒有吭聲,前段時日她的貴妃禮,宣和帝說慧懿皇后喪未過三年一切從簡,可如今一個公主的拜師禮卻如此,若說她心裡沒有一絲不滿,是不可能的,只是她知道如今最重要的是什麼。只要她敢抱怨一句讓宣和帝知道了,這個貴妃的位置怕就坐不穩了。&ldo;太子與公主的新衣做好了嗎?&rdo;林貴妃閉著眼睛,問道,當初宣和帝注意到他們衣服不合適,林貴妃自然也注意到了,在她剛升貴妃的第一件事,就是讓內務府給太子河公主裁製新衣。甚至布料都是林貴妃親自去挑的,並不是多珍貴的,只是些摸著柔軟極適合小孩穿的,而且全是素色的。宣和帝當晚就賞了東西下來,這還是惠懿皇后下葬後,宣和帝第一次賞東西給後宮嬪妃,一下就把所有質疑林貴妃的聲音堵下去了。別人以為宣和帝賞下來的東西是因為她晉貴妃位,幫著皇太后管理後宮使得宣和帝滿意,只有林貴妃知道,她到底為何得了賞賜。這也是宣和帝在告訴她,如何當一個能令宣和帝滿意的貴妃。昌平長公主拜師禮比照太子拜師禮這事,倒是引起了御史的不滿,他們紛紛上書,惹得宣和帝幾次都要暴怒,最後反而在朝堂落了淚,&ldo;朕知此事有違先例,昌平長公主乃朕嫡長女,自幼機敏孝廉,慧懿皇后先朕而去,僅留兩子,前朕之太子出痘,昌平長公主年歲小,卻知事,勸朕大局為重,又心念幼弟,以為出痘必死,還跪求守護幼弟,此等品性……&rdo;話到後來,竟有些泣不成聲。&ldo;臣等惶恐。&rdo;眾大臣趕緊跪下,心中有些埋怨御史,宣和帝本就喜歡嫡長公主,拜師禮雖有些越了規矩,卻無大礙,畢竟昌平長公主再怎麼得寵也僅僅是公主而已,頂天了就是如今的位比親王,而昌平長公主又是太子的嫡親姐姐,雖然太子還年幼,不知能不能活到順利登基,可也不需得罪他們。再說,姚家也不是吃醋的,當初姚氏做了皇后,就主動要求宣和帝消減姚家的權利,父兄也從實權的職位平調到了那些清貴卻沒什麼權利的職位,就像是姚氏的大哥,從吏部調到了禮部。翰林學士王光鑑,正是宣和帝給昌平長公主選的三位老師之一,磕頭後說道,&ldo;昌平長公主大義,陛下命臣教導長公主,實乃臣之幸事,臣必當傾盡所學。&rdo;宣和帝為蕭元敏選的三位老師,今日上朝的只有翰林學士王光鑑與禮部侍郎姚盛勤,姚盛勤為蕭元敏的舅舅,此時自然不好說話,王光鑑並不是一個迂腐的人,他年僅三十,榜眼出身幼年喪父,母獨自撫養,其妻為書院先生嫡女,先生賞其才華,在其貧困之時將嫡女下嫁,且妻頗具才華。王光鑑因其母與妻,對於教導昌平長公主之事並不覺屈才,又因為昌平長公主護弟之事,想到幼時母親的照顧,反而多了幾分期待,所以此時才會站出來表態。禮部侍郎姚盛勤這時候也出來了,&ldo;臣有幸得陛下賞識,以教導公主,是臣之福分,謝陛下。&rdo;李德忠上前,遞上黃色繡著龍紋的帕子,宣和帝接過擦了擦眼淚,&ldo;朕失儀了。&rdo;&ldo;是臣等愧對陛下一片愛女之心。&rdo;宣和帝擺了擺手,&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