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后對皇上是寄予厚望的,此時此地,如今她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也只有皇上。
其實皇太后的年齡也不算太老,與皇上相差也只有十來歲,只是自從進宮,她侍奉先皇身側,這麼多年也不曾有過孩子,因此對於當時的太子,皇太后還是視如己出,包容了偉大的母愛。
她認為,皇上總會顧全這份情義。
可她做夢都沒有想到,來到朝堂之上見到了皇上,皇上望著她,還是一如既往的呵呵笑著,人畜無害,說:“太后啊太后,你太讓朕為難了!”
皇太后一愣,還沒明白是什麼意思。滿朝文武也都沒有明白,平日裡看起來憨憨哈哈的皇上,此刻居然說出這樣一句感情如此豐富的話來。
今日是除去華太傅一黨之後的第三天,如今華黨盡殲,剩下的除了論功行賞外,就是對作為華家之女的皇太后該如何處置。
本來以皇太后的尊貴身份,就是華家有罪,也罪不及她,可關鍵是有積弩校尉董光和殿中郎將秉坤等人舉報皇太后勾結華太傅企圖謀反,這就不得不被重視了。
董光和秉坤二人無疑是得了狄榮華的私下裡指使,這才憤而舉報皇太后謀反。
秉坤前天也參與了捕殺華黨,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此人必然是狄榮華一方的人,但董光卻並未參與,原本一個默默無聞的禁軍校尉,突然跳出來指正,也是耐人尋味。
所以,這樣的堂會,皇上不得不出席,而他這愁眉苦臉的一句話,也使得堂會暗潮洶湧。
那一刻,醜皇后的心忽然間變得冰冷,沉到了谷底。牆倒眾人推,病死如怨偶,這世上沒有同情心,只有看你還有沒有用處?
而對於狄榮華卻是滿心的一圈波瀾,她扭頭望了一眼皇上,眼神中難掩一絲詫愕而驚訝。
不過她還是不會錯過眼前這個難得的機會,這是她自華太傅掌權之後第一次端正地坐在朝堂之上。
帝國自太祖建國,便有規制,後宮不得干政,這也就是華太傅當初敢在朝堂上當眾辱罵狄榮華的原因。
華太傅的專權,為自己埋了一條死路,而狄榮華從來不是個心胸開闊的女人,自然更不會善甘罷休。
她發誓,她一定會坐在朝堂之上,俯瞰眾生,做史上第二個擎天皇后。她要讓所有輕視和嘲笑他的人,坐在下面仰望著她,就像她是他們的星空一樣。
狄榮華想著身心激昂,望著皇太后,黑著一張醜臉,對皇太后充滿了怨懟:太后,你說你好好的不在後宮享清福,何必要與華太傅勾結謀反呢?
這話說的與皇上有異曲同工之妙,她搖頭嘆息,一副惋惜之色。
我沒有與華太傅勾結,華太傅……皇太后本來想說華太傅也不會謀反,但忽然想著,如果父親華太傅真的出事了,那就是百口莫辯。
她可憐的望著皇上,身子不停的發抖,到現在她還不知道,她父親,她孃家滿門都已經死了。
有的大臣都微微搖頭,黯然嘆息。朝堂的鬥爭,永遠充滿了刀光劍影,血流成河,可最終又有幾個人能爬上岸?
狄榮華一聲冷笑,反問她:“如果你沒有勾結,那這又如何回事?”
一支鐵箭擲了下來,砸在地上發出一聲大響。
這正是皇太后那天晚上派人射出皇宮的鐵箭,上面還綁縛著她親筆寫的求救布帛。
這……這是什麼?第一個發問的是大司馬王越,其他大臣也面面相覷,只有少數大臣偶爾拾到鐵箭,已知道是怎麼回事,但他們已預感到宮中即將發生一場大變動,自然斟酌了再斟酌,而不會輕易涉及其中,唯有兩面觀望,已免站錯隊伍誤了身家性命。
此時狄榮華迫不及待的丟出鐵箭,早有吏部侍郎周任安搶步出來拾起鐵箭,並拆開布帛,立時裝得大吃一驚。
事實上週任安那天晚上也見到過鐵箭,那還是他的府中下人外出皇城回來時在路上拾到,便帶回交給了他。
周任安當時何嘗不想去給正權柄滔天的太傅送信,可他素來謹慎,在宮中也意識到哪怕太傅權勢再大,起碼還有個皇上在。
而他早已看出苗頭,知道皇后與皇太后一黨勢如水火,如今看到鐵箭上皇太后的求救信,就意識到這是狄榮華要對皇太后一黨動手了。
周任安不是傻子,自然從中不難看出醜皇后已穩佔上風,若非皇太后處於劣勢,否則何必出此下策。
他思慮再三,便滅了去太傅府報信的念頭,同時命下人密切關注朝中態勢。
果然第二日四公主大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