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麵人,人們很難將他的種種表現統一起來。在課堂,他神色呆痴,反應遲鈍;在校園,他是個孤傲的獨行客;在攝影棚,他虔誠之至,萬分投入;在家中,他或是一個頑童,或默如打坐習禪的小和尚;在街頭,他便是個徹頭徹尾的小惡棍、小霸王。

李小龍動輒拳打腳踢,不懼惡,不畏大,因此,許多年紀個頭比他大得多的青少年都伯他。李小龍還有領袖慾,頗具領導才能,他常把附近的街童惡少組織起來,自任統帥,身先士卒與另一幫街童惡少混鬥惡戰。得勝的常是李小龍。只要得勝,即使落得遺體鱗傷,他也無比酣暢快慰。

13歲那年,李小龍遇到一個真正的敵手。對方的個頭較他矮,身軀較他瘦,黃黃的臉色顯出營養不良。他冷漠地,甚至帶有輕蔑地瞪著李小龍。其時,李小龍率他的蝦兵蝦將咋咋唬唬招搖而來,聚集街頭玩耍的頑童紛紛避讓,他卻毫不知趣地戳在那裡不動。

李小龍怎會把他放在眼裡?揍扁他如捏死一隻臭蟲。李小龍還不想這麼快收拾他,先得戲弄戲弄他。李小龍自然而然搬出在演藝圈學來的招術,動作優美瀟灑,博來街童大聲喝彩。

只見他抬腳輕輕一絆,李小龍如一沙袋重重摔在地上。他出招太快,以致李小龍末做出任何反應就落個敗局。李小龍唯有這一次深刻體會到他在演藝圈裡隨意學來的招術是多麼的不實用,那不是防身克敵的武術,而是做給觀眾欣賞的“舞術”,招式花梢悅目,實則不堪一擊。

此刻,街童仍大聲喝彩,都以為小龍是像武夫演員那樣玩一個噱頭,佯居下風,頃刻間便會反“敗”為勝。

李小龍旋即爬起來,眼含惲恨和茫然。李小龍放棄了舞臺“花術”,拿出街頭鬥毆的看家本事,重拳如雨點般地快速砸去。

對方形如鬼魅地躲閃,只出了一招。李小龍給打得彈起來,撞到一堵牆上。

街童膛目結舌,方知李小龍確實不是他的對手。他那一拳,如鐵錘一般。

李小龍好一瞬才回過神來,羞辱懊喪之至。他也曾吃過敗仗,可以前的對手是真正的大人。這小矮個是誰?是受欺負的街童搬來的復仇者,還是像他一樣的惹事生非好鬥之徒?

李小龍學電影中俠客模樣雙拳一抱,道:“請問尊姓大名?”

小矮個傲慢地睇李小龍一眼,末正面回答,只是說:“試試學的功夫。”不慌不忙,消失在街市的人海之中。

“他原來是會功夫的?”街童驚詫又景仰地議論紛紛。李小龍默不做聲,苦澀地咀嚼他那句話。

這個小矮個,是改變李小龍人生命運的少有的幾人之一。他促使李小龍鐵下心來認真學武功。李小龍再也沒見過他,但忘不掉他。

1967年,當紅功夫明星李小龍接受功夫雜誌《黑帶》的記者採訪時說:“在香港,當我正是小孩時,我是一名小阿飛。總愛四處撩事鬥非。我與我的夥伴曾用鐵鏈及藏有小刀的筆作為武器。偶爾有一日,我問自己:如果我的夥伴不在我身旁,而我卻陷入一場打架中,這會有什麼後果呢?於是,我決定要學習如何保護自己。就是這樣,我開始學武術。”

訪談錄刊載在10月號的《黑帶》上,道出他習武的動機和目的。就當時的李小龍來講,他鐵心習武,更多的是好勝心理的驅使,而較少防身意識。

這次鬥毆後,李小龍陷入沮喪和沉思中。母親認為他病了,他說他在學校裡受到欺負,他想學功夫自衛。母親對兒子的處境很同情,答應出學費成全他學功夫。

父親知道李小龍一定是滋事鬥毆吃了虧。他無法改變兒子的性格,也只有成全兒子的念頭,使他更強大。

李海泉透過朋友的關係,為兒子找了一位武林高手——把詠春拳自大陸傳來香港的一代宗師葉問,作為他的師父。葉問是廣東佛山人,40年代後期因戰爭遷來香港,開設武館,專門傳授詠春拳,是香港武壇德高藝精、令人祟仰的一代名師。

葉問擇徒甚嚴,絕不會為多收學費而濫收門徒。他要求前來求師的門徒素質好,品行正,且亦文亦武。他對李小龍的“惡名”略有所聞,但他又認為:“豎子可教。”

李海泉帶兒子去拜師。葉問跏跌坐於蒲團上,老態龍鍾,言話溫和,面容和藹。李小龍卻被他那雙炯炯灼人、深邃如淵的雙目吸引住。葉問的眼神,分明含有一種力度,一種凜威,一種風範。說白了,就是一雙利劍。

李小龍的敬畏之情油然縈胸。

葉問起身出招,與假想之敵相博。此刻,李小龍簡直就要把師父敬為神明。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