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效應尤其重要。招收了一個名人學生,其影響超過一千、一萬名普通學生。
李小龍做出痛苦的選擇,停辦未滿期的功夫班,他以退學費的形式遣散學生,作的解釋是他拍片太忙,無暇進行教學。有兩名學武心切的拉美裔學生懇求留下,說他們學費照付,不需要老師另抽時間傳授,只是在老師每日練功時,呆在一旁觀看模仿著學。李小龍擺擺手,說:“對不起。”
這兩名學生失望地走了。李小龍帳然若失,默默的,目送他們的身影消失。
李小龍這才發現,功夫班的停辦,,意味著他赴美后開放式的教學法的結束,這種方式,有利於普及,而難以提高。中國古老的帶徒方式,卻能保證“名師出高足”,或“嚴師出高徒”,因為他們擇徒極嚴。有的武師,為了驗證弟子根器之優劣,或者是對武道、對師父的忠誠,要讓弟子苦等10年之久,才正式收其為徒。
當初,李小龍為推行開放式的教學法,曾跟保守的華人武師發生多次糾紛,並演變成生死存亡性質的比武。現在李小龍卻要將它輕易拋棄,迴歸到帶徒的老傳統上。李小龍同時又覺得,他將要實施的計劃,跟傳統的帶徒方式又有很大的不同。古代擇徒擇才擇德,現在的他卻要擇錢擇名。
李小龍當時極矛盾,處於兩難全的境地。
李小龍來到雪伯靈的髮屋,請雪伯靈為他拿主意。雪伯靈愣了一瞬,他奇怪李小龍怎麼會有這麼多古怪的想法,李小龍從來都是敢說敢做,雷厲風行,從不曾優柔寡斷過。
雷伯靈呵呵笑了起來,說:“你早該這樣做,收費昂貴,跟你功夫名師的身份相稱。我早就不贊成你那樣收學生。就這樣好,趁機讓那些付不起高學費的黑小子、窮小子滾蛋!”
雪伯靈的話帶有明顯的種族歧視和等級歧視。好萊塢的人,幾乎個個都這德性,李小龍不覺為怪,但他問道:“如果一個窮人或黑人,頭髮長了想理髮,而又湊不夠理髮的錢,你做理髮師的該怎麼辦?”
雪伯靈捧腹大笑,他覺得曾為他功夫的老師,功夫上堪稱大師的李小龍,想法有時會比3歲的小孩還幼稚。雪伯靈說:“來我這裡的都是上等人,我手藝精湛,設施豪華,收費昂貴他們卻樂此不疲。掏不起這個錢,去骯髒的低檔發鋪;還去不起,就買一把剪刀自己剪去;連剪刀都買不起,就任其生長做野人——這就是美國的法則!”
李小龍回到家裡,跟蓮達談起雪伯靈。蓮達平靜地聽著,末了,蓮達說:“雪伯靈說得對,因為,這是在美國。”
李小龍先後在美國呆了十多年,一直未脫去美國人眼中濃郁的中國味。其實,香港是個接受西方文化很快的地方,但李小龍在香港,沒有獨立謀生過。他的思維及觀念,很大一部分來自中國的武學哲學典籍。李小龍同時又接受了不少美國的東西,因此在中國人看來,他又太美國化。
李小龍的思想始終在中西文化的撞擊中游離。蓮達曾這樣評價過李小龍,在美國人眼裡,他始終是個中國人;在中國人眼裡,他是個黃面板的美國人。
神通廣大的雪伯靈很快為李小龍介紹了第一位好萊塢影業的學生史蒂夫。史蒂夫是個明星級的演員,他擅演硬漢:西部牛仔、警探、強盜、體育健將,等等。他的騎術非常精湛,也擅西洋拳及西洋式劍術武術。李小龍看過不少史蒂夫的影片,不佩服他的演技,但佩服他的瀟灑動作。無獨有偶,史蒂夫看到李小龍飾演的加藤,一下子為他的東方武技著迷。
雪伯靈安排他倆人見面。倆人幾乎沒什麼客套,立即到雪伯靈住宅外的草坪比武。這是因為李小龍按東方武師的慣例,要試試弟子的功底,以便量才施教;而高傲的史蒂夫未必就認李小龍為師,若李小龍功夫不行,他才不會屈尊為徒,這倒不是吝音學費。
結果,李小龍連續三次將史蒂夫打倒。李小龍沒使出慣用的拳打腳踢,而是將他掃倒,以顧全史蒂夫的面子。史蒂夫輸得心服口服,他相信李小龍在拍片中使的是真功夫,而他自己的功夫只適合拍片,而不宜實戰。
史蒂夫成為李小龍授業生涯的第一位“名人”學生。
史蒂夫是個大忙人,並且缺乏學東方功夫的耐性,因此,他跟李小龍的“師徒”關係沒有維持太久,在以後的交往中,他們的關係亦不算密切。但是,史蒂夫卻對李小龍事業的發展,起過關鍵性的幫助,不言而喻——史蒂夫是個名人。
名人是記者追蹤的目標,是大眾關心的焦點。史蒂夫還不算好萊塢的頂尖明星,但足以引起公眾輿論的關注。
史蒂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