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情況下,戰場上的射擊都是不瞄準的,講究一個火力覆蓋。
想象一下兩人對射,一個在那瞄準,另一個直接掃射。
瞄準的那位,可能人都沒找到,就被流彈命中了。
而對於掃射的這位,就算第一輪掃射沒有打中也沒關係,反正我火力覆蓋的時候,敵人根本來不及瞄準。
打完立刻縮回戰壕,敵人也沒法瞄準,只能等著再挨第二次。
當然,實戰中除了火力壓制,也很少會真把一梭子子彈打完了。
畢竟那樣露頭的時間太長,而且由於後坐力,後續的射擊都是無效射擊。
火力壓制也得打中大概範圍才行,射歪太多,也起不到壓制效果。
所以實戰中大部分情況下,會憑感覺點射。
所謂火力精準,不是指瞄半天砰一槍命中眉心。
而是指一眼掃過去,迅速確定敵人位置,然後一個點射,能大致打到人形。
戰場上的狙擊要求瞄準胸腔,而戰場上的步槍火力,只要打中人體就是有效射擊。
一個點射能有一發子彈命中,不管命中哪裡,都算是一次精準射擊。
按一個點射五發子彈算,20的子彈利用率,就已經算是百發百中了。
不過實戰中可能會出現一個點射沒有命中,另一個點射全部命中的情況。
所以真百發百中的話,子彈利用率會比這個數值更高一些,也就是30-40左右。
這也是敵軍估計的守軍的子彈利用率。
而在實際戰爭中,好幾次點射,打出去幾十發子彈,一個人都打不到,也是很正常的。
畢竟雙方的瞄準條件都很差,也都有掩體。
況且還有很多情況下,瞅一眼都是奢望。
敵軍火力覆蓋的時候,露頭就有可能被秒。
這種情況下根本連看都不看,把槍舉過頭頂,對著大致位置射擊,能提供一點火力就行。
二十萬發子彈才能打中一個人,這種離譜的統計資料,可是實戰中真實出現過的。
這屬於是和平戰爭,老兵油子之間的默契,活像是一場換妻遊戲,雙方猛烈輸出對方的掩體。
大部分的戰爭沒這麼油,特別是雙方都比較精銳,而且一方進攻意識較強的情況下。
然而即便是天機的王牌部隊,也不可能有30的準確度。
畢竟需要火力壓制,可能打上百發子彈,一槍沒有命中,但這樣的射擊是有意義的,即便王牌部隊也會去做。
還有機槍這種,打出去十幾發子彈,能有一顆命中,都可以算這次射擊是有效的。
-
在士兵的精準點射下,進攻的這兩個連還沒到山腰,就損失了將近一百人。
現代戰爭的死傷率,要比古代戰爭高得多。
如果從統計學上來說,古代部隊一般會在傷亡5左右潰敗,而現代部隊可以支援到30的陣亡率,才出現大面積潰敗的情況。
不過這種統計,一般是算上全軍數量的。
古代常常有十萬人出征,實際戰兵只有兩三萬,這種情況下死個五六千,潰敗也很正常。
而現代的30,一般也是按大部隊計算的。
一個師如果損失了30,那前線部隊剩餘數量就不多了,編制多半也不完整,無法支撐後續的戰鬥。
如果單純只計算一個前線連隊,對於軍紀嚴明且有戰鬥信念的部隊,堅持到最後一人都有可能。
至於具體什麼時候撤退,很多時候要看戰場情況。
比如進攻的部隊,如果死傷超過70,那麼繼續進攻也沒有意義了,攻上去也只能送死。
這種情況下,即便進攻部隊沒有到極限,上級也會命令撤退。
而如果是守軍,甚至可能出現死傷率超過百分之百的情況。
比如一個連隊一百人駐守重要位置,不斷死傷,不斷補充新的成員。
等到打完撤下來,連隊編號雖然還在,實際上全連都死光了。
全連一百人,戰死兩百人。
張郡守的兵雖然也是經歷戰爭的老兵,但顯然沒有這種信念。
如此嚴重的傷亡,更主要的是基層軍官大量損失,導致進攻部隊已經喪失了進攻意志。
他們雖然沒有潰逃,但都縮在掩體後面,不敢再繼續進攻。
考慮到進攻深度以及損失人數,強行命令他們進攻,大機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