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軍為了對付飛龍登艦的戰術,增加了戰艦上的火炮。
除了一百毫米這種大口徑火炮,很多戰艦上還有隱藏的二十毫米口徑的機炮。
由於機炮的射程不如飛龍,所以在飛龍接近之前,都被藏了起來。
直到飛龍登艦,或者飛龍接近到兩公里以內,這些機炮的偽裝罩才會被撤下來,開始掃射飛龍。
許多飛龍剛登上戰艦,就被這些隱藏的機炮打得連連後退,有些站在船舷上的直接掉進了海里,鮮血瞬間染紅大海。
甚至還有一條剛長大的火龍,從沒打過仗,被機炮掃射之後,衝著機炮咆哮,然後舌頭就被每分鐘上千發的炮彈打碎,嘴巴也千瘡百孔,喉嚨被射穿,許多牙齒也被打得亂飛。
那些老兵則已經對這類常規熱武器不陌生了,遭遇機炮射擊,會立刻以龍焰反擊。
連坦克都擋不住這麼近距離的龍焰,上萬度的高溫瞬間將機炮融化,隨後便爆炸成漫天鐵水。
這時船艙中衝出來一個扛著火箭彈的秦軍,甲板上的飛龍立刻看向他,口中火焰再次燃燒。
這種近距離且短時間的龍焰,消耗極小,攻擊間隔也就很短。
只不過它的下顎與喉嚨被剛剛的機炮射穿,火焰從彈孔中四射,沒能匯聚成高溫高速的等離子射流,只是吐出了一口火焰。
這一口火焰點燃了秦軍士兵,將他燒的滿地打滾,從他手中發射出的火箭彈卻沒有那麼脆弱,穿透火焰命中了飛龍的胸膛。
正常來說,海軍不會使用這種武器,這些火箭彈是專門帶來對付登艦的飛龍。
不過很顯然,秦軍也沒指望靠士兵擊殺飛龍,所以沒有特製一批專門針對飛龍的火箭彈,而是用的常規反坦克火箭彈。
反坦克武器一般分為三種,目前最有效的,是力大飛磚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
這東西就像一根全金屬超音速床弩,全靠動能破甲,防禦不夠就是擋不住。
相對於厚重的坦克,龍鱗太薄,擋不住這種攻擊。
不過這種穿甲彈對速度要求極高,單兵手持的火箭筒沒有這個速度。
所以像這種單兵反坦克武器,一般是聚能破甲彈,或者碎甲彈。
碎甲彈在複合裝甲出來後就基本被淘汰了,所以擊中飛龍的是聚能破甲彈。
所謂聚能破甲彈,簡單理解就是一道由爆炸匯聚的,高溫高速金屬射流。
對於能在岩漿洗澡的飛龍來說,聚能破甲彈所謂的高溫,對龍鱗造成額外傷害很有限,這其實就只是一道高速金屬射流。
最終龍鱗的確被打穿,然而對於體型龐大的飛龍,這種程度的傷害並不足以致命。
這也算是上一戰海戰失敗,為秦軍埋下的伏筆。
由於海戰是以祝平炎獲勝結束,所有飛龍的屍體,都被祝平炎帶回去獻祭冰霜巨龍了。
秦軍知道飛龍防禦強大,尋常防空武器無法破防,所以開始針對性的研發穿甲能力更強的武器。
然而秦軍並沒有得到飛龍的屍體,手頭也沒有龍鱗樣本,所謂的針對性,也只是把飛龍當坦克打而已。
降龍導彈走的是主流的動能穿甲模式,使用穿甲彈的炮彈,實際上也是這種模式。
而飛龍的防禦力其實是不如坦克的,所以這兩種武器都能輕鬆射穿龍鱗。
甚至是20毫米口徑的機炮,只要是動能穿甲模式,也能有效穿透龍鱗。
只不過其動能無法在打穿龍鱗後再打穿頭骨,包括打中胸膛,也由於飛龍巨大的體積,無法立刻殺死。
所以這些機炮都無法瞬間殺死飛龍,起碼要持續掃射幾秒才行。
由於這些隱藏機炮壓根就沒打算持續射擊,所以備彈量很小,加裝難度也很小。
這就導致一艘戰艦上,往往有好幾個這樣的隱藏機炮,威力不夠數量湊,也殺死了不少飛龍。
只有最後的反坦克火箭彈是敗筆。
雖然秦軍本來也沒指望這東西能殺多少飛龍,就是個有備無患而已。
但這次戰鬥,襲擊的飛龍死掉了一大半,活下來的大部分也都是傷痕累累。
如果秦軍特製了反飛龍火箭彈,飛龍的死傷肯定要更嚴重。
有二級魔力強化的骨龍在,倒是不太可能打輸,但是如果剩下的飛龍太少,對艦隊的殺傷力就會大大降低,戰果也會大大降低。
這一戰把航母編隊打殘了,不過沒敢像之前一樣直接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