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團級的指揮部沒有被端掉,所以東山軍前線戰術層面還沒有崩,崩的是戰略層面。
當祝軍調集兵力,重點攻擊某個目標時,一人指揮一百個團的東山侯,無法及時處理一百個團的情報,篩選有效資訊,也就沒法及時應對祝軍的排程。
所以東山侯說是指揮,實際上下達最多的命令就是防禦防禦防禦,撤退撤退撤退。
忙活了半天,幾乎沒有發出什麼有效命令,最大的成果就是將全軍防禦的戰略下達出去,起碼不至於各幹各的。
不過他忙活半天,本來也不是打算一個人指揮一百個團,而是為了避免軍隊完全混亂,並且幫助新任命的師長建立指揮權。
這不是師長死了,臨時任命一個師長就行,這是整個師指揮部都失聯了,必須重建師指揮部。
不得不說東山國的陸軍素質很高,師指揮部失聯,竟然沒有一個團潰逃,祝軍除了打下幾個重點目標,逼得東山軍後撤五十里,並沒有拿到決定性的優勢。
而隨著師指揮部重建,戰線也很快穩定。
當天晚上,祝軍與東山軍重新進入對峙狀態。
不暴露脊針爬蟲的情況下,祝軍在正面的力量是不如東山軍的,所以打不進去。
新換了一波師長,東山軍的戰鬥力大幅下降,完全無法佈置出有效的戰略進攻,所以也沒有什麼進攻慾望,只想守住。
這一天的最後幾個小時,雙方都處於僵持狀態,沒有再開戰,祝軍甚至主動後撤了一截。
然而當夜色降臨,祝軍後方一個個龐然大物扇動翅膀,在月色中靜默飛行。
它們越過前線祝軍,也越過敵軍陣線,來到了東山軍後方。
此時它們已經進入了地面雷達的覆蓋範圍,但並沒有人發現它們。
空中雷達需要預警機這種級別才能發現飛龍,而地面雷達的功率就要大得多,很容易搜尋到高空的飛龍。
但也只能搜尋到高空的飛龍。
由於地球是圓的,地面雷達的雷達波是直線,所以地球的弧線與雷達波是有夾角的。
所以想讓雷達看的儘可能遠,就必須增加雷達的高度。
最高的雷達,當然是跟著飛機上天,也就是四大國的預警機。
不過實際上即便照到地面,由於地面環境複雜,雜波太多,對地面的有效搜尋能力也很差。
對於戰鬥機來說,低於一千米的高度就是低空飛行,低於一百米就是超低空飛行了。
不要說地面起伏不平,即便是在平原上,或者海面,低於一百米的飛行,也非常危險。
即便沒有障礙物,貼地飛行的氣流環境也更復雜,而且這個高度很可能撞上飛鳥。
在一百米以下的高度是沒有容錯率的,一個失誤就可能栽倒地上,機毀人亡,根本沒有調整的機會。
然而飛龍甚至可以在十米的高度飛行,它們的直線速度雖然不如飛機,在空中的機動性卻要遠比飛機更強。
首先在速度方面,飛龍能以任意速度飛行,即便是懸停在空中也沒有什麼問題。
所以只要把速度降低,再複雜的地面它們也能穿梭自如。
而且它們的身體結構也比戰鬥機更堅固,05馬赫以下,不小心栽到地上也只是受傷。
而飛機近地飛行,會因為空氣密度增加,而增加很多油耗,最終縮短續航。
飛龍也不存在這個問題,龍鱗這個不科學的玩意,減少了大部分空氣阻力,使得飛龍在低空收到的阻力,並沒有比高空高太多。
種種因素,使得飛龍近地飛行的能力能力要超過任何飛機。
即便是四大國的王牌飛行員,駕駛最頂尖的戰鬥機,在這方面也不可能比得上飛龍。
唯一能發現飛龍的,只有地面步兵的肉眼。
如果東山軍計程車兵排成一排佈置在戰線上,那確實能發現飛龍這個龐然大物。
但很顯然,打仗沒有這麼佈置士兵的,一個據點與另一個據點之間隔著幾里就已經算近的了。
以飛龍的高度,稍微有點障礙物就很難被發現,更何況是在夜間出擊,就算月光良好,飛龍從幾百米外飛過去都不會被人發現。
所以直到龍焰將雷達融化,東山軍都不知道自己被什麼東西襲擊了。
雷達遇襲的第一時間,東山國的空軍便緊急起飛,滿世界搜尋敵人,然而即便是從飛龍頭頂飛過,他們也找不到已經落地的飛龍。
隨後閃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