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您這樣做,為鄉親們好,鄉親們以後也會念著你好。您得了錢,也得了名聲,何樂不為!”
眼見自己的說客來了,楊菀之也鬆了一口氣,退出了戰場。
焚琴跟趙村長拉扯了一陣子,不多時,趙水生也加入戰局。一番討價還價之後,楊菀之又給了趙村長二兩黃金,趙村長才鬆口。
一兩黃金等同十兩白銀,夠莊稼人豐衣足食吃上三五年。而趙水生的兒子也正是開蒙的時候,有了這三兩黃金,打點一番,可以將小小趙送到京城上最好的書院。趙村長收了錢,趙水生立馬端起大善人的面貌,開門將那三十幾個老幼迎了進來,趙家又騰了一個偏院,送了些鋪蓋來。在村長家的屋子裡打大通鋪,總比擠在祠堂裡舒服些。
楊菀之依舊讓焚琴留下,和趙夫子一起安置這些老幼。自己則捲了一卷紙,帶著尺子和筆去了村子裡。因為雲頭村的建築都是泥瓦匠蓋的,因此大部分都是夯土建築和磚石建築,相對的,磚木建築儲存的反而好些,細問之下才知道,是趙狗剩有一年受傷養病,所以這些人只能去雲尾村尋了他們村的木匠來做的。這木匠的手藝比趙狗剩好上一些,除了大梁斷裂之外,房屋大體的框架都還完好。村子裡的農婦們在雪堆裡尋找糧食和尚且能用的磚瓦,趙八寶帶了幾個工役和有力氣的婦人一起去周邊的林子裡砍樹。他們手腳很是麻利,祠堂前的廣場上已經擺上了兩根筆直的杉木。
楊菀之繞著趙八寶和他鄰居家的院子看了一圈,差遣著幾個力氣大的農婦將斷裂的舊梁協力換下來,在那兩根杉木面前站定,大致定好了梁的尺寸。村中村房凡舉架沒有損壞的,都是優先修繕的物件,只需要換梁、換瓦即可。但那些舉架損壞的和那些整體承重牆全部垮塌的磚石和夯土建築,只能重新搭建。木工活看著簡單,但並不好學。工役們跟著楊菀之幹了兩年,手腳也麻利,很快將杉木處理好,楊菀之將官服的袖子一挽,依照原梁的尺寸開始彈墨線。
彈好墨線,楊菀之斧子、鑿子、錘子,舞得飛快,給木構開榫。她剛入仕時在洛陽營造司是匠部待了兩個月,後來做明堂時,也與匠部之人一起做過很多大木作,多虧了這段經歷,讓她處理起如今的狀況越發得心應手。
開榫是個精細活兒,這些工役有心也無力,只能讓楊菀之一人辛苦著些。他們則開始動手拆那些舉架損毀的房屋,拼拼湊湊,從這裡拆一根完整的柱,那裡拆一根沒斷的梁,居然還湊出來一個完整的屋架來。楊菀之在祠堂前做那大梁做得很是投入,村民們沒見過女子做大木作,忙碌之餘紛紛駐足觀看。
從巳時一直幹到接近申時,還是送糧的官員來了,才驚動了楊菀之。祠堂的耳房尚還完整,一眾人將朝廷發來的賑災糧堆在耳房裡,楊菀之讓村民們推舉了幾個信得過的災民住進耳房,看管糧食。祠堂前架起了大鍋,熬上了稀稀的一鍋粥。粥熬好時,楊菀之手上的活也做完了。她正在指揮幾個工役上樑呢,一碗滿滿都是米的粥端了過來。
“大人,喝粥。”
楊菀之低頭,看見一雙小小的手捧著一碗熱粥,努力向上托起那口碗。楊菀之連忙接過碗來,見那小朋友看著自己碗裡的粥,咕嘟嚥了一口口水。
她碗裡的粥,比別人的都要稠一些。
楊菀之道:“我吃不了這麼多,你把碗拿來,我分你一些。”
“真的?”小孩眼睛一亮,很快端來一個缺了口的破碗。這些碗也都是村民們從雪裡扒出來的。楊菀之將那碗粥分了一半給小孩,自己草草喝完,就去主持村房的修理了。
在楊菀之幾人之前,已經有一小隊夏官在村中搜尋罹難者屍體,有了村民們的加入,夏官的工作一下子輕鬆了許多,這會兒也過來搭把手,在屋頂上加班加點地鋪瓦。送糧食來的地官也被楊菀之臨時徵用了,一眾官員和村民相互搭手,等到天黑時,已經將趙八寶和他鄰居家的房子修好了。孩子們都被趕到屋裡去打地鋪了,見這些官員還要挑燈夜戰,村民們也一個個主動請纓:“大人,我們可以一起幹!”
“對對對,我們可以換班來,大家輪流休息。”
見到這楊大人帶著大家這麼短的時間內就修好了兩套房子,村民的熱情也十分高漲。可惜在場的只有楊菀之一人懂大木作,一個名叫劉鐵水的工役上前,道:“大人,小的有一個請求……”
“你且說。”楊菀之就著火把微弱的光認真處理著今天伐來的木料。
“小的之前在營造上,給匠人打過下手,大人您一個人做這麼多大木作,實在是太累了。小的可以幫你,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