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買不起。俺皇考與兩位兄弟,把俺祖父就埋在一處山腳下,插了段樹枝作為記號。等他們回了家,求親告友,七拼八湊,好不容易湊了點錢,想去為俺祖父料理,結果適逢暴雨,山中泥沙俱下,將那片山坡整個兒埋了,再也尋不到俺祖父的遺體,當時……俺皇考跪在山下,哭得很傷心……很傷心……”
朱棣目光晶瑩,隱隱地泛起了淚光:“後來,俺皇考做了皇覺寺中的一個小沙彌,再後來,他又做了衣食無著的乞丐。誰能想到,俺皇考濠州起事,十餘年後,竟然打下整個天下,成為天下之主?沒有人想得到,連俺皇考自己都沒有想到。皇考的感慨,俺明白了!”
朱棣停住馬,望向遠方,低聲道:“靖難起兵之初,只為難忍心頭之氣,要死,也要死個轟轟烈烈!誰成想,靖難四年,俺竟成了皇帝!俺本燕京一藩王,天下與俺何加焉!皇考所思所想,到了今日,江山已得,年華漸老,俺……終於明白了!”
朱棣長長吸了口氣,沉聲道:“秦始皇、漢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古今多少英雄,所思所想,與俺皇考、與朕,莫不相同!可那雄圖霸業,俱成飛煙了,朕不知道這是不是宿命,朕依然要去做,要重複這些千古明君未競的事業。朕既得了天下,就要為天下謀劃!壯哉大明,與天不老!偉哉英雄,與國無疆!這,就是朕的宏圖!呵呵,可朕也知道,任是朕再如何耗盡心血,那也由不得朕。”
夏潯在馬上拱手道:“漢武帝一代人傑雄主,連子孫事都沒能處理好,幾個兒子死的死,廢的廢,最後立了一個八歲的幼主,國政聽憑大臣霍光處斷,幼主剛剛成年即病逝,之後帝王誰屬、江山如何,便絕非漢武帝所能預料了。
其他幾位更是不堪,秦始皇、唐太宗、隋文帝、宋太祖,有的身後遽遭大變,有的生前便所付非人,有的是身後世料理不妥。可見,任是如何雄才大略的人主,千百年後事,都顧及不到,若能安排好一代兩代子孫事,那就是明君中的明君,雄主中的雄主了。
我朝東宮早立,太子仁孝,太孫聰敏,俱是儲君佳選。而今,皇上終有定計,並使雷霆手段,一舉摧毀了朝廷隱患,皇上思慮長遠,更藉由此事,借力打力,分化瓦解,化干戈為無形,避免了一場本該曠日持久的朝爭,較之秦皇漢武、隋文帝唐太宗這些古之明君,還要勝上一籌!”
朱棣哈哈大笑,對夏潯道:“文軒,朕的心思,終究瞞不過你。可你知道,朕最開心的是什麼嗎?”
第951章 與國無疆
朱棣朗聲笑道:“朕最開心的,是遷都之議得以順利透過。立儲麼,朕只能決定一代之君,高熾性情已定,朕無需擔心。瞻基雖然聰慧,成年後如何殊未可料,現在還做不得準。”
夏潯小心地道:“皇太孫聰明靈秀,天資……”
朱棣擺手道:“想那李隆基能從則天女皇手中搶回李家江山,也算是一位少年英雄了。可是等他晚年,朝中重用一班奸臣,外邊寵信一班久懷異志的節度使,就因他的昏庸,一場安史之亂,使這李唐江山從此走上了下坡路,再也不曾崛起。
朕非常喜歡這個長孫,這些長處朕都清楚。朕說的是品性為人,現在看,瞻基當然沒有問題,可他還未長大,還未定下性子,如今年歲較之當初的李三郎還小著許多,未來不可預料處還多著呢,是故不可武斷。
朱棣悠悠地嘆了口氣道:“兒孫自有兒孫福啊!一代賢未必代代賢,後世子孫肖與不肖、賢與不賢,朕是無能為力了。而遷都則不然,這件事,只要朕想管,就一定能在朕手中完成。在朕看來,南京金粉之地,國運實難長久。
帝王坐鎮金陵而遙控北方,就算外亂不起,必定也生內亂。皇考封諸王與北疆以抗外敵,正是這個緣故。可是朕雖因為諸王受方黃之流奸臣蠱惑天子,橫加迫害,迫不得已起兵靖難,卻終究是開了一個不好的頭兒,諸王擁兵自重,難保不起異心。如今諸王不起異心,也難保他們的子孫也不生異心,長久下去也是一個大患啊!
朕將北疆諸王易往中原安置,北疆未免空虛,邊關諸將又不能予之便宜從事、調動兵馬之大權,一遇大事,軍情訊息就需往返於金陵與九邊,徒然貽誤了戰機,故此,非遷都北平,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一旦定都北京,除非我大明昏君連出,又逢連年天災,否則……料想三百年江山是可保無虞的。”
夏潯驚詫地道:“三百年?”
做皇帝的莫不希望自家的江山千秋萬代,永遠延續下去,雖然他們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可大多數人不願面對這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