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臺灣的戰爭還沒有結束之前,我們有能力同時進行另外一場規模更大的戰爭嗎?
解決疑惑與不穩定因素的最好辦法就是行動,用行動來證明,國家不但有信心,而且也向自己的人民證明,國家有能力做到!其實這種疑惑更多的是意志與士氣方面的問題,不管中國要不要馬上與日本進行這場戰爭,都不應該出現這樣的想法。所以,最需要的就是用一次嚴厲的報復來提高國民計程車氣,堅強人民的戰爭意志。從這些方面來看,這次對日本的打擊行動,在政治方面的意義是遠大於軍事方面的意義的。
正因為其主要目的是政治方面的,所以不能夠選擇日本的工業設施後者民用設施作為目標。也就不能夠對日本本土4島進行攻擊,如果走出那一步,肯定是馬上爆發的中日全面戰爭。所以在確定目標的時候,羅開非常明智的選擇了在沖繩集結的那支日本艦隊,不但能夠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也能夠順帶撈點軍事上的利益。
這次的行動,也確實起到了這個效果。當突襲結束之後,日本已經喪失了現在手中唯一的一支艦隊,美國援助的戰艦最快也只能在半個月之後到達日本,所以日本在半個月內是無法再組建起一支護航艦隊的。而更為關鍵的是,被摧毀的那二十多艘大型運輸船子,50多萬噸戰略物資,20多萬噸的燃油,是日本幾乎收光了國內的所有儲備積聚到一起的。現在,要讓日本再準備這麼多物資出來,不但代價更加高昂,而且也無法在短期內實現,至少,無法在短期內再積累起這麼多的物資了。這麼一來,日本要想對臺灣提供大規模的援助,即使打通了空中航線,透過戰略空運將物資送到臺灣,也將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這對解放臺灣的戰鬥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解決了這個問題之後,羅開面臨著的是更加嚴重的一個問題,就是在臺灣戰場上出現的不好的兆頭!
因為日本的突然襲擊,解放軍攻臺部隊不但遭受到了巨大的損失,而且失去了最強有力的支援。
首先是,日本的那次偷襲造成的損失是相當嚴重的。因為在這之前,根本就沒有考慮到日本會有那麼大的膽量,直接對中國在大陸的軍事目標進行打擊,而且也根本就沒有想到,日本的戰機能夠獲得射程在300公里以上的遠端攻擊武器,並且躲過了解放軍防空系統的監視,發動攻擊。而為了最大限度的發揮遠端炮兵與二炮部隊的攻擊力,遠端炮兵是密集部署的,基本上是一整個團,甚至一整個炮兵師部署在了同一個陣地上,而二炮部隊為了節省經費,也主要使用短程導彈,同時進行密集部署。所以,當日本的攻擊到來的時候,受到的損失是相當嚴重的。只要幾枚裝有數百個子彈頭的導彈就足夠摧毀分佈在方圓1到2平方公里內的炮兵團了。而24架F…15E能夠攜帶288枚美國最新型的攻擊導彈,雖然只發射了250枚不到,卻基本上毀滅了整個前線遠端炮兵部隊,連二炮的損失都超過了60%,已經算是喪失戰鬥力了。因此,解放軍攻臺部隊失去了最強有力的火力支援!
其次,作為另外一個支援手段的空中打擊,在日本參加進來之後,卻不得不減少,並且將主要的力量用到對日本的防禦上。在中國空軍的現代化建設中,是非常重視通用化的,也就是說,基本上每種戰機都可以根據不同的任務充當起不同的角色,並沒有一個固定的限制。而當大量的戰機被用到了臺灣東部的防禦方向上後,對地支援的力量自然就要減弱。而且這還是一個不能夠忽略的方向,如果再出現漏洞,被日本人再次偷襲得手的話,那麼損失的就不再只是部隊那麼簡單,還將有羅開的前程,共和國統一的希望!
最後,就是作為附屬支援力量的海軍水面艦隊不得不再次東進,組織起海上防線,防止日本人的冒險行動。雖然中國海軍的對地打擊力量並不像美國,甚至英法等中等海軍國家那樣,有著強大的對地打擊能力,但是在這種發生在身邊的戰爭中,特別是在登陸作戰中,海軍艦艇上的大口徑火炮還是能夠對登陸部隊提供巨大的支援的。在臺灣基本上失去了對海上目標的打擊能力之後,海軍艦隊的支援就有著更直接,也更重要的意義了。但是,現在這支最後的力量卻不得不抽調出登陸作戰了。
失去了這三個有力的支援手段之後,解放軍的攻臺部隊就只能夠依靠自身並不算是猛烈的火力開啟在臺灣的戰場。如果這個時候,解放軍面對的不是已經被打癱瘓,並且喪失了戰鬥意志與絕大部分戰鬥力的臺灣軍隊的話,也許結果早已經出來了,被趕下海是沒有任何可以值得懷疑的。所以,現在也可以說,解放軍登陸部隊是非常幸運的,因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