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76部分

俄羅斯的侵略,這兩個國家更加的虛弱了。但是,在呂德斯多夫戰鬥之後,特別是波蘭軍隊已經恢復了信心,他們是這場戰鬥的主角,他們不僅僅在這裡擊潰了20萬德軍,而且還順帶著殲滅了一個美軍師。即使,這只是一支二流美軍部隊,而且在針對該師的戰鬥中,波蘭軍隊的傷亡更大,甚至可以說是用人員犧牲積累出來的勝利,但是毫無疑問的,波蘭軍隊士氣高漲,信心大增。

這對魏明濤來講是件好事,所以當他讓波蘭與羅馬尼亞軍隊向北迂迴,直奔柏林東北面的埃伯斯瓦爾德…菲勒而去的時候,波蘭與羅馬尼亞軍隊的行動非常的迅速。雖然這裡駐紮有至少15萬德軍,但是這兩國的軍人依然相信,他們有能力獲得勝利,而且勝利就在眼前!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前蘇聯軍事家就提出了大戰略縱深迂迴理論,首次將戰役的範圍擴大到了戰略的高度上來,而在此之前的數千年的人類戰爭史中,戰略與戰役之間的分別是很明顯的!即使是拿破倫這種將裝甲部隊出現之前的戰術發揮到極限的軍事家,都沒有實現過真正的大戰略縱深迂迴行動。即使,在戰場上,拿破倫幾乎可以說是完美的(滑鐵盧等幾次戰役的失敗,如果手是拿破倫的錯,還不如說是當時法國的疲軟所造成的),但是他也最多隻是在一個有限的範圍內進行過戰役級別的迂迴,並且以此在區域性戰場上集中優勢兵力,往往在總體兵力不如對手的情況下而取得巨大的勝利(當然,這也與拿破倫開創般的集中使用炮兵有著密切的關係)。

任何戰術上的變革,都離不開技術上的進步。在裝甲部隊沒有出現之前,大戰略縱深迂迴是絕對不可想象的事情。也就是說,在坦克出現之前,陣地戰一直是最主要的戰鬥方式。在富勒的《戰爭概論》中,甚至認為一名優秀計程車兵可以在防禦中對付十幾倍於自己的進攻者。當然,這只是純理論上的東西,是透過簡單的數字計算得出的結果,而現實中,這是不可能的,戰爭不是靠計算分出勝負的。但是,二戰之前的戰爭確實是以陣地戰為主,而這又是無謂的消耗戰,對改變戰略平衡起到的作用相當的緩慢,而且殘酷!

正是隨著坦克的出現,快速突擊有了可能,而且在防禦戰中,步兵處於極為不利的境地。這就有了後面的裝甲戰理論,也就有了納粹德軍的閃擊戰。當然,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裝甲部隊不但沒有被淘汰,反而快速的成長了起來,而新的戰術也層出不窮。最有代表性的是大量輕型部隊的出現,為進攻一方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比如,裝備了輕型裝甲戰車的空中突擊部隊的出現,就讓進攻一方可以在更寬的正面,更大的縱深範圍之內選擇打擊的目標,而不僅僅是把力量集中在一條戰線上!

戰術上的變化很大,但是戰略上的變化卻並不那麼明顯。畢竟,戰略理論闡述的是戰爭的本質,而戰術只是實現戰略的手段。戰爭的本質幾千年來都沒有發生過變化,這就是戰略理論進步緩慢的主要原因,兩千多年前的孫子兵法即使是到了22世紀,仍然是各國戰略家的重要參考,也是解釋戰爭本質的重要理論!因此,作為集合戰略與戰役的大戰略縱深迂迴理論也並沒有過時,特別是在大規模戰爭中,使用該理論是打擊敵人的最好辦法。

這次,魏明濤用的就是大戰略縱深迂迴理論,雖然波羅軍團並不太理想,但是也比沒有好,而且魏明濤對這個方向上進攻的要求很低,只要他們能夠給柏林造成最大的威脅,迫使德國政府向美軍施加更大的壓力就足夠了!

整個戰場局面形成之後,奎斯也迅速的發現了中國軍隊的意圖。顯然,這次中國指揮官的目的不僅僅是要擊敗他們,而且還要謀取到政治利益!從這一點上,奎斯就不再懷疑他的對手了!作為美軍中的宿將,奎斯也有著不錯的政治覺悟能力,當然,這是他以年紀為代價換來的。而就他所知,對手只是一個還沒有到50歲的中國年輕將軍,他都能夠意識到軍事行動中產生的軍事價值,那這就足以證明對手的能力了!

奎斯不得不讓前面的部隊加快了突擊速度,雖然中國軍隊仍然在有組織的抵抗,而且也開始穩步後退,但是奎斯卻感受到了一股莫名的威脅!尼古拉斯就已經吃過一次虧了,中國軍隊有組織的撤退絕對不是好事,這至少表明對方已經有了應對方案。而且,在柏林受到圍攻的情況之下,中國軍隊還能夠有組織的撤退,這就更加危險了!

奎斯再次面臨兩難的境地,如果停止不前,那他就必然受到更大的壓力,即使是放慢前進的速度,也是無法接受的。但是,明知中國軍隊會有大的反擊正在等待著他,還要硬著頭皮前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