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61部分

兩天之類雙方坦克部隊之間的戰鬥算不上多激烈,這隻能夠算得上是正式開打之前的熱身活動而已。但是,這48小時的戰鬥已經能夠說明問題了,戰場上的局面也基本上確定了下來。雙方都沒有投入兵力進行固定防禦,而是透過機動作戰來瓦解對方的進攻。顯然,這極和魏明濤的胃口,這也是中國軍隊的強項,在運動戰中殲滅敵人,這不僅能夠保證自己的安全,同樣的,也能夠儘量的減少兵力投入,將中國軍隊的戰鬥力發揮到極限!

第十二章 堅盾利矛

第十二章 堅盾利矛

正面戰場上的戰鬥最終決定了這次戰役的結果。雙方的最高指揮官都意識到了這一點,雖然眾多的小規模戰鬥讓中國軍隊佔到了不少的便宜,但是在正面戰場上的戰鬥沒有結束之前,誰也無法確定最終會是誰獲得勝利!

歷史上,有著不少的戰例都證明了,小規模的戰鬥雖然能夠有效的改變交戰雙方的力量對比,甚至因此影響到了最終決戰時雙方的戰鬥能力。但是,毫無疑問的,在現代化的戰爭中,絕對沒有任何一次巨大的勝利是由小規模戰鬥獲得的,只有透過正面戰場上的大規模決戰,才能夠最終確定勝利!也就是說,在決戰之前,雙方都有獲得最終勝利的希望與機會,而到底誰將獲得最終的勝利,那還得看最終誰在決戰中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尼古拉斯將軍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沒有對這次戰役感到絕望,雖然各部隊都多多少少有點損失,但是從兵力上來看,他仍然佔有優勢。此時,南面是12個美國師,大概20萬人的部隊已經做好了戰鬥準備。而在柏林西面與北面的美軍已經突破了中國軍隊的防線,與柏林取得了聯絡。柏林的危機已經解除了,而剩下來的,就是他與中國軍隊的最終決戰!此時,尼古拉斯也改變了以往的想法,決定在柏林難免的戰場上與中國軍隊來一次決戰,達到消滅中國軍隊的目的!其實,不管怎麼樣,戰爭的最終目的都是消滅敵人,至於採取哪種辦法來消滅敵人,這並不重要。向南突擊的目的也是要消滅中國軍隊,如果能夠在柏林戰場上消滅中國軍隊,按效果也是一樣的!

這是尼古拉斯在歐洲戰場上做出的第一個錯誤決定。試想,中國軍隊幾乎全面放棄了在柏林東面與北面的防線,那麼中國軍隊的目的是什麼?肯定也是等待著最終與美軍的決戰。雖然從兵力上來看,魏明濤不佔有任何優勢,他當時能夠調動使用的就只有4個軍,大概12萬人的部隊,而美軍的數量則超過了20萬!但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即雙方投入的空中力量幾乎沒有什麼差別,而且中國空軍還在戰鬥中佔有一定的優勢。因此,這點地面部隊上的兵力差距並不足以決定戰役的勝負!

尼古拉斯判斷最錯誤的地方是認為中國軍隊在經過了前面幾天的戰鬥之後,已經喪失了大部分的作戰能力,至少很多部隊需要進行休整與補給。這是他過低的估計了中國軍隊的後勤補給能力。其實,尼古拉斯是按照美軍自己的後勤補給能力來估計中國軍隊的,但是這可能一樣嗎?美軍是最近才進入歐洲地區的,光是建立後勤補給網路就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其投入在歐洲戰場上的地面部隊的80%幾乎都是在幹著後勤方面的工作。相反,早在歐洲內戰之後,中國就已經在歐洲建立起了自己的基地網路。而在戰勝了俄羅斯之後,中國更加強了在歐洲的基地建設,其後勤補給能力遠遠的超過了美軍。所以,要打消耗戰,美軍還真不是對手,而大部分的中國軍隊雖然已經連續作戰了3天,需要補充物資,或者是維修裝備,但是這並沒有降低他們的作戰能力。大部分部隊的物資幾乎是在戰鬥結束的時候就得到了補充,而很多需要維修的裝備也得到了及時的修理。從這點上來看,尼古拉斯的判斷有很大的問題,魏明濤投入的4個軍的兵力幾乎都可以發揮出全部的戰鬥力來。而從這點上來看,美軍的戰鬥力就不如中國軍隊了!

綜合分析柏林戰役(美國方面稱為東德戰役)雙方的投入力量,就可以發現,雖然中國方面投入的兵力不算多,但是參戰的4個軍中,有3個軍是王牌部隊,其中38軍與39軍是中國軍隊歷史上最強悍的兩支裝甲部隊(其實38軍已經算不上是正規的裝甲部隊了,早在21世紀初,38軍就開始向輕型化與快速反應部隊的方向轉型,只不過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之前,中國方面需要建立更多的裝甲部隊,所以38軍又回到了老路上來,但是比起39軍這類正規的重灌甲部隊而言,38軍只能勉強算得上是重灌甲部隊吧),其戰鬥力遠遠的超過了美軍的同類部隊。36軍是中國軍隊中的老部隊了,雖然一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