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機群再次發動攻擊的時候,他們遭到了美軍防空戰鬥機的攔截,雙方的空戰打得仍然非常激烈。但是,最終,因為美國艦隊沒有時間放出更多的戰鬥機,所以攔截效果並不理想。大部分的攻擊機都到達了導彈發射空域,將導彈發射了出去,並且為這些導彈提供了引導資訊。而那些護航的戰鬥機則全力纏住了美軍的防空戰鬥機,好讓攻擊機飛行員安心的引導導彈進行攻擊。
如同暴風驟雨般的導彈襲擊,讓美國第3艦隊損失慘重,位於艦隊東北面的四艘戰列艦全部負重傷,另外還有四艘巡洋艦在第一波導彈到來的時候就被擊沉了。但是美國艦隊的頑強抵抗,讓他們的航母躲過了這一劫難,只有兩艘航母負重傷,並且最終都返回了珍珠港,於半年之後重新投入了戰爭。
第二波攻擊結束的時候,美國的偵察機也找到了中國艦隊,而此時,雙方的指揮官都陷入了一個艱難的選擇之中,到底是繼續攻擊,還是結束戰鬥!
莫懷聰早已經準備好了第三波攻擊的力量,第14艦隊的所有戰鬥機都已經掛上了導彈,準備發動攻擊,但是此時美國艦隊已經開始向西北方向撤退,而且他們的防空力量得到了明顯的加強,第三攻擊波又主要是由防空戰鬥機組成的,攻擊效果並不會太理想,而且損失也必然很大。當然,最終讓莫懷聰放棄繼續攻擊的原因,直到現在還是一個密。現在還有很多軍事密在議論,如果當初莫懷聰發動第三次攻擊的話,那麼美國艦隊肯定完蛋了,但是真正的軍事學家是不會這麼看的!
當時,中國艦隊的很多戰艦都出現了故障,比如在第14艦隊中,就有四艘巡洋艦無法繼續作戰,需要回港維修,而戰機的出動率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其次,莫懷聰對這場戰鬥的要求是迫使美國第3艦隊放棄對紐西蘭的掩護,為登陸作戰創造機會,而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他已經達到目的了。最後,當時莫懷聰肯定是考慮到了飛行員的損失情況已經非常嚴重,他需要時間去打撈落水飛行員,以減少損失,而且他還把希望寄託在了戰列艦編隊的身上,希望能夠讓戰列艦編隊來最終解決這場戰鬥。所以,莫懷聰沒有讓掛上反艦導彈的防空戰鬥機去發動第三次攻擊。
此時,吉納也決定要退出戰場了,他的艦隊已經遭到了重創,航空作戰能力損失了2/5,艦隊的防空能力損失了一半以上,而且5艘主力戰艦已經無法繼續戰鬥。雖然,他還有發動一次攻擊的能力,但是在他知道中國艦隊正在高速向東行駛,同時加強了艦隊防空力量之後,吉納放棄了繼續作戰的想法。他清楚的知道等到前兩批中國的戰鬥機返回艦隊的話,他要是還沒有撤走,那第3艦隊就要徹底完蛋了。而且,此時中國的戰列艦編隊正在高速包抄他的後路,他如果撤得不及時,更是必死無疑,因此,吉納最終放棄了戰鬥,準備撤退!
美國第3艦隊撤出戰場的行動一直被視為當時的一個奇蹟,這也證明了吉納在指揮防禦作戰中的功底。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吉納的艦隊已經有兩艘航母,三艘戰列艦遭到了重創,這些戰艦的速度都掉到了24節以下,而中國艦隊的速度則達到了55節,按照當時的情況,只需要8個小時,中國戰列艦編隊就可以追上來,給他們致命的一擊,而第3艦隊是不可能在8個小時之內撤退到自己空軍的掩護範圍之內的!但是吉納他確實做到了!
為了避免更多的損失,吉納讓四艘驅逐艦伴隨著受傷的五艘主力艦立即向薩摩亞方向撤退,而這條航線與當時莫懷聰指揮的艦隊前進的方向正好成切線,而美國空軍在薩摩亞有一個聯隊的戰鬥機,只要這些戰艦進入了空軍的掩護範圍,那麼就可以保證安全了。其他的戰艦此時則留了下來,繼續打撈落水的官兵,而沒有立即撤退。吉納知道,此時他必須要先吸引中國艦隊的注意力,讓他們放棄去追擊那幾艘受傷的戰艦,因此,他必須要晚2個小時撤退!
莫懷聰此時犯下了他在這場戰鬥中最大的一個錯誤,沒有讓艦隊向北包抄,先消滅那幾艘受傷的戰艦,而是命令附近的潛艇去襲擊那幾艘美國戰艦,但是最後證明,美國的遠洋反潛能力足以阻止中國潛艇的行動。而莫懷聰則率領艦隊繼續靠近美國艦隊,他還要2個小時的時間,就可以讓返航的攻擊機重新發動進攻了!
此時,戰列艦編隊仍然在繼續向東偏北的方向高速航行。很多人都認為,這是莫懷聰當時的一個敗筆,如果讓戰列艦編隊立即北上,殺向美國艦隊的話,那麼他們在3個小時之後就可以對美艦隊進行炮擊,徹底的解決掉第3艦隊,但是這種說法根本就站不住腳!
現在,我們從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