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徹底被消耗完的時候,戰爭才會結束,那也許需要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雖然魯毅拒絕了柯敏明的邀請,也沒有參與總參謀部的具體戰爭策劃工作,但是毫無疑問的,他今天為總參謀長謀劃了一個深遠的戰爭藍圖。
魯毅是從自己幾十年的經驗出發的,在短期之內,既然無法結束戰爭,那麼就要做好長遠的準備。而長期作戰的結果,就要看雙方的力量對比。從這一點上,中國是有優勢的,特別是在與美國的單獨實力對比上,中國所佔有的優勢相當的明顯。因此,魯毅主張在戰爭初期,先憑藉手中的優勢,瓦解美國的主要盟友,孤立美國,最終才集中力量打擊美國。這必然會延長戰爭的時間,但是卻能夠更穩妥的獲得最終的勝利。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沒有任何的問題,而且是必然要採取的作戰路線!
正是因為有了魯毅的這一番叮囑,楊利威才感覺到了事態的嚴重性,同時避免了錯誤。如果按照總參謀部當時的計劃發動澳大利亞戰爭的話,也許中國就會陷入到澳大利亞這個泥潭之內,而無法自拔,當然,中國當時掌握的一點優勢也將被消耗一空。到時候,整個戰爭的形勢必然發生逆轉。雖然,從實力對比上,中國也不大可能輸掉這場戰爭,但是為此,中國將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同時戰爭的時間也必然會延長很多!
很多寫魯毅傳記的人都看重魯毅當年擔任艦隊指揮官,以及後來在政府與軍隊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而忽略掉了他在這次大戰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雖然魯毅沒有直接參與這場戰爭,但是他的思想卻對中國的整個軍事系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毫不含糊的說,如果沒有魯毅的話,也許戰爭會延續十年以上,直到中國耗盡所有的力量與美國媾和。而且,損失也將增加好幾倍!而在筆者看來,魯毅的最大貢獻其實就在這裡,而不是其他的地方!
第二章 國之肱股
第二章 國之肱股
戰爭爆發之後,國家的工作重點就全都轉移到了戰爭上去,用當時一句流行的話來說,就是一切為了戰爭。這一點,對政府也不例外。雖然按照此時中國的政治體制,軍政兩家是分離的,由國家元首分別領導。在戰爭時期,中央軍委與國務院是一個並行機構,而在和平時期住要管理軍隊的國防部則成為了一個負責與國務院就軍事動員,軍工生產,以及後勤保障進行協調的次級單位。而國家元首就是直接指揮這兩個機構的最高領導人,因此,國家元首的壓力比任何人都要大!
柯敏明已經深刻的感受到了國家元首的職責有多麼的沉重,從分工上來講,因為柯敏明並不是軍人,所以其主要負責的仍然是政府的工作,而軍委的工作,特別是關於戰爭方面的事情,則主要交給了軍委副主席陸軍上將曹剛去負責。這極大的減輕了柯敏明的壓力,但是這仍然無法改變他的基本情況,就算是和平時期,都有一大堆的事情等著處理,而在戰爭時期,事情就更多了。對柯敏明來講,他恨不得每天能夠多出幾個小時來,但是事實就是這樣,他根本就沒有多餘的時間來處理別的事情,僅僅管理後方的生產,滿足戰爭需求這一點上,他就費盡了心力。
國家元首雖然身居要職,是國家一號公民,但是卻有著常人難以理解的壓力。前線戰鬥打得順利的時候,柯敏明也會會心的笑一笑,工作起來更有勁,如果前線的戰鬥打得不順利,或者是後方哪家工廠出了點問題的話,他就會感到很焦慮,身上的那負擔子的壓力就更大了。不管怎麼說,柯敏明終於感覺到,國家元首並不是一個讓人感到愉快的工作。成功了,這是職責範圍之內的事情,而失敗了,則要遭到千人指,萬人罵!
就在楊利威去拜訪了魯毅之後三天,一份詳盡的作戰計劃提交到了中央軍委,雖然柯敏明不大愛過問軍事上的事情,但是作為軍委主席,他仍然需要對新提交的作戰計劃進行審批,即使這只是個象徵性的過程,但是卻代表著軍委的最高權力是掌握在國家元首手中的,是國家政治中不可否缺的一部分!
第二天,柯敏明就在百忙之中抽了個時間去了魯毅家,他還隨身帶著這份由總參謀部提交的作戰計劃書。雖然有一大批的將軍們在協助柯敏明,但是他仍然想徵求一下魯毅的意見,其實是他對這份計劃不放心的結果。
看到是國家元首親自到訪,幾個面有難色的家人都退到了一邊,如果又是楊利威來的話,那麼他們肯定會將他拒之門外,因為魯毅現在的身體狀況已經決定他不應該操勞,而是要得到更好的休息。
“魯老的身體怎麼樣了?”柯敏明沒有直接去找魯毅,而是把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