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提島的首府帕皮提,另外一路則向東進攻,掃蕩美軍在該島上的部隊!
戰鬥從這個時候才算是正式開始了,美軍在失去了將登陸部隊趕下海的機會之後,也開始就地組織防禦,並且依託起修建起來的堅固的防禦工事阻擋著中國軍隊的進攻。而這種頑強的抵抗讓進攻部隊吃了不少的苦頭,但是在面對中國軍隊強大的火力打擊力量時,美軍的防禦顯得很脆弱,而且美軍的抵抗意志,部隊計程車氣都在嚴重的消耗著。這是一場不平衡的戰鬥,中國軍隊往往一受到抵抗,就直接呼叫空中支援,或者是海軍艦隊的炮火支援,而不會直接與防禦的美軍作戰,即使進攻部隊手裡有不少的坦克,裝甲戰車,以及火炮,他們也不鹵莽的投入到陣地進攻中去。
好幾次,進攻的陸戰隊都忍不住要在火力打擊之前投入戰鬥,但是都被莫懷聰嚴厲的制止了,這是毫無意義的做法,現代化戰爭已經不是中世紀的騎士戰爭了,沒有必要更敵人講什麼公平與道義,戰爭的目的就是消滅敵人,在敵人沒有投降之前,可以選擇一切手段來打擊敵人,同時儲存自己!所以,地面上的陣地衝鋒戰鬥幾乎就看不見,往往是美軍組織好了強大的地面防禦,但是進攻的部隊卻在美軍的火力打擊範圍之外就停了下來,然後呼叫支援,在轟炸向前蔓延的時候,地面部隊再在坦克與裝甲戰車的掩護下繼續進攻。這種戰術不會給美軍太多的戰鬥機會,他們的對手不是地面上的中國陸戰隊,而是天上的中國轟炸機,以及遙遠的海面上的中國艦隊!而對這樣的對手,美國軍隊是沒有任何抵抗與還手能力的,只能夠等著捱打,然後就是被殺上來的陸戰對消滅,動作快的,還可以放下武器,向進攻部隊投降,以獲得生存的機會!
當然,這樣的戰鬥其實也是對支援部隊的一次嚴峻考驗,不但考驗支援部隊的彈藥投送能力,而且也在考驗支援部隊的打擊準確性!往往,前線進攻部隊在發出呼叫之後,支援部隊就必須要在5分鐘之內將彈藥投送到呼叫請求打擊的目標上。而在很多時候,這類部標距離進攻部隊的距離不會超過500米,而海軍戰列艦的主炮炮彈的殺傷半徑就有500米,巡洋艦與驅逐艦發射的炮彈的殺傷半徑也在200米左右,空軍轟炸機投下的炸彈與導彈的殺傷半徑也在數百米的範圍之內。所以,只要打擊稍微出現一點偏差,那就會傷到自己人!而在危機時刻,比如進攻部隊突然受到了伏擊,那麼支援部隊往往就要在距離自己部隊不到50米的距離上投下炸彈!而在這種情況下就只能夠使用小威力的微型炸彈了!
很明顯,在這種激烈的戰鬥中,最受考驗的還是戰場指揮與協調能力,雖然部隊的網路化為作戰行動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比如前線部隊提出要求之後,並不會反饋回指揮中心,而是直接由戰術支援部隊接受請求,然後立即發動攻擊。但是從大的範圍上來看,戰場上的資訊交換量是非常驚人的。為了支援部隊進攻,空軍與海軍航空兵一共投入了數十架指揮機,以及上百架的無人通訊中轉飛機,在任何時刻,戰場上都有12架指揮機與20多架無人飛機為地面部隊與支援部隊提供資訊交換,協助部隊進攻!但是即使這麼大的投入,在有的時候也無法滿足戰場上的需要,很多時候,就是因為資訊交換的速度太慢了,導致支援不及時,前線進攻部隊出現了無謂的傷亡!
誤傷肯定是無法避免的,在戰鬥的前三天之中,中國軍隊損失的1/3兵力都是由誤傷造成的!這已經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了。接下來,雖然前線指揮部採取了一些措施,來降低誤傷發生的機率,但是終究無法避免誤傷。戰鬥進行到一週的時候,就已經有近1500名官並因為誤傷而陣亡,另外還有數千名官兵因為誤傷而負傷!
戰鬥進行到一週的時候,北線的進攻部隊已經包圍了帕皮提,將2萬多美軍圍困在了這座港口城市裡。說是城市,其實只有2萬多居民,所以還算不上是大城市。而東線進攻部隊也到達了塔拉沃,即塔希提主島與東面副島的陸橋上!而在這一天,中國進攻部隊遇到了最頑強的抵抗,戰鬥達到了高潮!
防禦帕皮提的美軍部隊是陸戰3師,這是美軍陸戰隊中的精銳部隊,參加過中途島戰役,澳大利亞戰役與紐西蘭戰役,雖然三次戰役都以美軍失敗而結束,但是陸戰3師在戰鬥中的表現非常不錯。在紐西蘭戰役之後,美國從新組建了陸戰3師,並且將其部署在了塔希提島,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夠讓這支部隊打回紐西蘭,只不過,現在陸戰3師卻的在南太平洋上地個小島上面臨生死考驗了!
而在塔希提副島上的美軍此時也已經開始向佔領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