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24部分

兵的心理衝擊是相當巨大的,而這帶來計程車氣問題,也許比戰鬥本身更為重要!

第四章 登陸戰鬥

第四章 登陸戰鬥

美國登陸英國的地點選擇在了很少有人會想到的肯特河口的東北林肯郡的克利索普斯南面的漢廷頓海灘。這裡並不是一個適合登陸作戰的地點,至少,從自然環境,以及地理位置上來看,在傳統的登陸作戰中,這裡不是一個理想的選擇地點!而美國選擇這裡,顯然,他們也已經從中國在太平洋上的登陸作戰中吸取了經驗,並不準備採用常規登陸手段吧!

可以說,登陸作戰本身就是有一定難度與風險的,這是登陸作戰行動的特殊性所決定了的。任何一場登陸作戰中,登陸部隊投入的兵力都要超過防禦部隊的2倍以上,不然的話,登陸作戰就將擔當很大的風險,甚至因此而失敗!但是,自從立體登陸作戰理論創立以來,登陸作戰的戰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即使是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之前,就算是中美這些超級大國都沒有多少機會來真正實踐立體登陸作戰,但是在這次世界大戰中,中美雙方最終都開始應用新的戰術研究成果,並且大規模的進行了非常規登陸作戰行動。可以說,中國軍隊在瓦胡島的登陸作戰,以及美國軍隊在英國的登陸作戰,都是這種立體登陸作戰戰術思想在戰爭初期非常有代表性的戰役行動!

立體登陸作戰強調的是部隊的縱深突擊能力,而不是登陸部隊在海灘上的衝擊能力。在這一戰術理論中,常規的登陸手段,比如兩棲登陸艦,兩棲戰車,登陸氣墊船等等都被放到了一邊去,登陸作戰需要的是部隊的垂直作戰能力,即利用戰術空運力量,將登陸部隊送到對方防線的後方,直接攻擊對方防禦中的薄弱點,並且利用空運力量在對方防線的後方集結部隊,最終取得登陸作戰的勝利!

從這一戰術上來看,登陸作戰的核心其實已經不再是需要投入多少的作戰部隊了,而關鍵是空運能力的強弱,可以說,在立體登陸作戰中,對空運能力的要求是相當高的。在瓦胡島戰役中,魏明濤就動用了上千架戰術運輸機,為前線部隊提供支援,後來,在奪取了機場之後,還出動了數百架戰略運輸機,將重型武器裝備送到了前線部隊的手裡。而這樣龐大的運輸能力,並不是任何國家都能夠承受的,所以很多普通強國根本就沒有考慮過這方面的作戰能力,他們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建設這麼龐大的空運力量,自然也就不敢企及採用這一戰術了!大概,在當時的情況下,也就只有中國與美國具備有發展立體登陸作戰能力吧!

另外一方面,這種登陸作戰方法對火力支援的要求也是相當高的!在立體登陸作戰中,因為登陸部隊是透過空運的辦法到達戰場的,而在登陸作戰初期,只能夠使用對場地要求不高,或者說沒有場地要求的垂直起降戰術運輸機來運送部隊,以及裝備,作戰物資等等。這就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戰術運輸機的裝載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根本就無法運送重型裝備,最多隻能夠為空降兵提供一些普通的作戰裝備,而大量重型裝備必須要等到奪取了機場之後,才能夠由戰略運輸機送來。而在這一階段,登陸部隊的裝甲力量是很脆弱的,所以很難以單獨抵擋住防禦部隊的衝擊。同樣的,因為戰術空運的效率並不高,所以作戰部隊的物資並不富足,所以在作戰中,不可能提供很大的火力!因此,在登陸作戰的初期,對支援火力的要求是相當高的。在瓦胡島登陸作戰中,為登陸部隊提供支援的就有三支艦隊,以及上千架空軍的戰機。而在一般的登陸作戰中,上岸部隊往往就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戰鬥力,可以執行單獨作戰任務!

這是立體登陸作戰中最為困難的,也最難以達到的兩個要求。所以,在戰爭初期,中美雙方都很少採用這一戰術,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當時沒有辦法為登陸部隊提供足夠的運輸能力,而且也沒有足夠的火力來支援登陸作戰。而只是到了戰爭中後期,當雙方的條件都成熟之後,才開始使用這種新的登陸戰術,並且在實戰中取得不了錯的效果。當時,在瓦胡島,如果魏明濤採用的是常規登陸戰術的話,那麼肯定要付出更慘重的代價,而且戰役持續的時間也要延長很多。所以,立體登陸作戰所需要的投入雖然很大,但是收到的效果卻更為明顯。這解決了登陸作戰一方兵力方面的問題,並且可以讓登陸作戰的一方減少損失。相比較而言,這種新戰術帶來的好處比其所產生的麻煩要大得多!

當美軍的登陸地點明確之後,魏明濤心裡簡直就不是個滋味。在瓦胡島,是他首次全面採用了立體登陸戰術,並且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將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做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