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為中國進攻巴拉望島創造了最好的條件嗎?
此時,駐守巴拉望島的兵力只有2個不滿員的陸軍師團,而且都是戰爭爆發後擴充的陸軍部隊,兵力不足15000人,戰鬥力非常低下,甚至連必要的補給都無法保證。憑這點兵力,就想抵擋兩個中國陸戰隊師(陸戰4,5兩個師),以及新趕來的空降18軍的進攻?
進攻巴拉望島的戰鬥在9月6日打響,比原訂的計劃推遲了1天,主要是讓日本軍隊撤走。進攻巴拉望島的行動就順利了很多,特別是在北部地區的登陸行動中,陸戰4師幾乎沒有遇到多少抵抗就成功的控制了一個面積10平方公里的灘頭陣地,隨後陸戰5師投入戰鬥,與陸戰4師分別由東西兩個方向,沿著島的兩邊南下。而空降18軍在吸取了空降15軍的教訓之後,重點奪取島上的制高點,並且在每個制高點上配備強大的炮火力量,將全軍的火力部隊分做三批,依次推進。
到15日,地面上的戰鬥就基本上結束了,日本殘餘的不到1萬人的防禦部隊進入了地下,繼續抵抗。也有小批日軍進入了山區。而這,已經不妨礙工程部隊搶修空軍基地,迎接空軍戰機到來的行動了!
直到9月底,中國進攻菲律賓北部島嶼的行動,才開步入正軌,隨著空軍戰機大量進駐巴拉望島,拉近了支援的距離,能夠為地面作戰部隊提供及時的,強有力的支援之後,呂宋島的作戰行動也頓時順利了許多!
可以毫不猶豫的說,中國在攻佔菲律賓北部島嶼的這場代號“風暴”的作戰行動,帶有非常大的實驗性質,主要的目的不是要攻佔幾座島嶼,而是要檢驗新的登陸作戰思想,檢驗登陸部隊的戰鬥力,登陸裝備的效能。而正是這次殘酷的實驗,為後面的登陸作戰奠定了基礎。而在這場直到11月初才結束的戰役中,中國損失的近8000名官兵的生命並沒有白費,至少在後面的登陸作戰中,為部隊減少了數萬人的傷亡代價!
在策劃巴拉望島登陸作戰的時候,總參謀部已經清楚的意識到了“風暴”行動不可能在10月結束,而此時,日本已經開始向南部戰區增派兵力,甚至不惜減少在朝鮮戰場上的進攻力量,也要守住南部戰線。所以,必須要加快新戰役的部署行動,在日本緩過氣來之前,發動下一場登陸行動!
到9月底,中國已經將海軍陸戰隊的規模擴大到了55萬左右,編內有20個陸戰師,其中滿員陸戰師15個,還有5個正在擴充之中。這15個陸戰師中,陸戰5師是新組建的,前面4個是原來就有的,而另外的10個陸戰師中,有8個是由陸軍預備隊改建的,戰鬥力並不是很強。而另外還在擴建的5個陸戰師才是原先陸戰隊編制內的部隊。但是,不管怎麼樣,現在陸戰隊能夠拿出至少9個師來發動新的登陸戰役。另外,空降19軍也已經完成了訓練工作,隨時可以投入戰鬥。而空降17軍也已經從朝鮮戰場上抽調了出來,正在福州附近休整補充,最快能夠在11月初投入新的戰鬥。所以,從登陸兵力上來看,並不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空軍方面,到9月底,空軍第5期飛行員的培訓工作已經結束。現在困繞空軍的不是戰機的數量問題,而是飛行員的數量與素質問題。戰鬥機生產廠在戰爭爆發的這一年多時間內生產了數千架作戰飛機,但是空軍飛行員培訓機構卻只培訓了不到2000名合格的飛行員,加上徵召的退役飛行員,都遠遠無法滿足需要!而現在,空軍在朝鮮戰場上被牽制了至少2000架作戰飛機,東南亞戰場上也牽制住了2500架作戰飛機,國土防空需要至少1000架戰機,最終,能夠投入到新戰役中的戰機數量不可能超過500架!
比較幸運的是,到11月,遭到重創的第3艦隊將能夠重新出海作戰,雖然航母數量仍然只有3艘,戰列艦數量卻能夠擴充到5艘,因為在11月初,至少有4艘新戰列艦服役。另外,還至少可以抽調12艘護航航母,15艘火力支援戰艦。如果將這支海軍艦隊算進去的話,那就有足夠保證新登陸作戰的海上支援力量!
隨著軍事力量的加強,中國在新登陸作戰時的胃口也就更大了。本來,制訂新登陸作戰的計劃,是總參謀部的任務。但是,此時總參謀部不但要負責朝鮮戰場上的作戰指揮行動,同時要策劃在菲律賓北部島嶼上的作戰行動,更要負責印度洋的護航作戰,以及在馬來半島上的防禦作戰,更要著重加強對日本本土的戰略轟炸。在這巨大的壓力下,總參謀部幾乎抽調不出人員來,最終,制訂作戰計劃的任務交給了海軍部,由海軍部去負責。
這可以說是中國軍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