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作戰能力差,其儲備的能源提供的有效攔截次數並不多,然後就要依靠太空梭,或者是大型航天飛船為其提供新的能源,或者是等待攜帶的永續性能源將能源儲備器補充滿!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致命的弱點!
最後,就是鐳射本身的侷限性了。鐳射武器的作用原理是依靠強大的光壓,在目標物體表面產生高溫燒蝕,最終破壞目標內部的電子裝置,引爆燃料,或者是使目標航向產生偏移!而對抗高能鐳射武器的方式有很多種,到2020年左右,基本上所有的反艦導彈都具備了對抗高能鐳射武器的能力,自然就不用說更重要的戰略彈道導彈了!
可以說,正是鐳射武器的這些侷限性,決定了其用途的狹窄性,也是最終鐳射武器在沒有發揮多少作用的情況下就暫時退出歷史舞臺的主要原因。當然,等到鐳射武器的得到長足的進步,並且再度發展起來的時候,那已經是幾十年之後的事情了!
可以說,鐳射武器存在著太多的弊端,因此在國家防禦系統中的作用非常有限,但是,在很大的程度上,鐳射武器卻是非常理想的反衛星武器!
衛星不如同導彈,一顆先進的軍事衛星的價值都在10億美元以上。衛星是需要持續工作的,而不像導彈,只需要打出去,命中目標,就算是完成了任務,而整個作戰過程就10分鐘到半個小時!而正是這種限制,讓衛星無法具備太多的反鐳射武器的能力。當然,這就讓鐳射武器有了用武之地!
到2040年時,中美歐仍然在繼續使用的高能鐳射衛星的數量都不是很多了,而這些衛星幾乎都不再承擔反導彈的任務,它們的目的是響動的,瞄準所有敵對國家的軍事衛星,在全面戰爭爆發的時候,立即摧毀掉對方的軍事衛星系統!
而到2030年時,日本也開始部署高能鐳射衛星,而日本人的意圖也很明顯,就是要在戰爭爆發的時候,拉近與對手在衛星能力方面的差距,減小戰爭中的壓力!
在鐳射武器無法滿足需要的時候,最具備潛力的粒子束武器還在概念研究的最後階段,而國家安全又急需一種有效的天基反導彈武器系統,而這個責任,暫時落到了動能武器身上!
這裡所說的動能武器並不是火炮或者動能導彈一類的武器系統,而是專指電磁炮,因為只有電磁炮,才能夠滿足外太空反導作戰的要求!
早在21世紀初,美國就開始研製電磁炮,但是最嚴重的問題有兩個,一是電磁炮的能量儲備問題,二是電磁炮的材料問題,如果這兩個問題得不到解決,那麼電磁炮就永遠無法進入實戰使用階段!到2010年左右,電磁炮的儲能問題基本上已經解決了,這一技術多半取自高能鐳射武器系統,雖然有所差別,但是差別並不大,都是以電能做為中介能源!高能鐳射武器需要的是瞬間高電壓,以此產生高激勵,最終產生高能鐳射束,而電磁炮需要的是瞬間高電流電源,能夠瞬間承受與輸出10兆安左右的強大電流,以此推動彈丸前進,轉化為動能!當然,這個技術難度並不是很大,只需要在電源方面做一定的改進就能夠滿足需要了!
但是,在電磁炮的材料方面,卻一直沒有找到能夠滿足需要的材料!研究的重點是在超導材料方面,因為只有超導材料才能夠承受巨大電流的時候儘量的減少燒蝕,達到使用要求。但是,在2015年之前,人類掌握的所有超導材料都無法滿足要求。因為所謂的超導材料並不是沒有電阻,而是電阻很小,而在10兆安左右的強大電流下,就算是很微小的電阻都將產生巨大的熱量,最終使材料被燒蝕,或者變形,失去使用價值!
這個問題直到2016年左右,中國才首先在這個關鍵性問題上取得了突破,研製出了一種具備了實際使用價值的新超導材料,並且透過磁懸浮技術,使炮彈不直接與電磁炮的導規接觸,最終初步解決了電磁炮的燒蝕問題。到2018年左右,歐洲與美國也解決了相應的問題,這時候,部署外太空動能反導武器才看到了實現的希望!
中國是在2020年左右開始部署外太空動能反導系統的,但是進度一直很緩慢。因為現在中國掌握的電磁炮技術仍然難以完全滿足需要。其實,美國與歐洲也在這方面遇到了難題。而最終,是美國在2022年左右找到了一條可靠的途徑,解決了電磁炮實戰部署前的難題,最終於2023年發射了第一枚動能反導衛星。在2025年前後,中國與歐洲也開始全面部署自己的動能反導衛星系統了!
而直到這時候,國家導彈防禦系統才開始成熟。到2030年左右,中美歐基本上都加強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