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也掌握這塊了,願意和媒體互動,推動相聲,宣傳傳統文化。不過當時是心有餘力不足,所以這十年當中我們為什麼演的斷斷停停,困難就在於此。包括很多劇場,開始去聯絡的時候,他那地方也沒人去,他也就是閒著,閒著也是閒著,你就演吧,五個觀眾,十個觀眾,二十個觀眾,三十個觀眾,人慢慢上來了,劇場就開始跟你分賬了,三七,前臺摞七,後臺拿三;演著演著,他看你人多了,就又來了,哎,不能三七了,得四六分賬了,那就四六吧。四六四六一會就推到五五了,再逐漸要倒四六,他要拿六,真有這麼個劇場,他後來甚至要到了倒九一,他拿百分之九十,這根本沒法幹了。所以說,我這十年來也沒遇到什麼好人。種種困難,我們都經歷了。一直等到天橋樂的時候。
到天橋樂是個偶然,我們從某劇場出來,沒地方可去,想找個下家。當時在北京南城,三環邊有家小劇場,裝修得也很好,談得也很好,我們也就去打算演了,包括頭一天我們演出的節目單都製作好了。但訊息走露之後,也是被我們曲藝界內部一些有權有勢的人從中搞破壞,把這事給攪黃了,把另一支老弱殘兵的隊伍,他們的親支近派弄到那邊演出了。不過他們那也從來沒什麼人去看過,但他們就硬生生把我的事情給攪和了。
那事之後,我也很鬱悶。一天無意中,我走到了天橋樂茶園。那邊當時有一個群眾業餘的鼓曲演出,我一看,感覺這個園子還是可以的,找到了劇場經理,交談之下很融洽,就這麼定下來了。於是在我們停演兩週之後,北京相聲大會在開橋樂重新開張。天橋樂的內部設施也很簡陋,不過當時有一地方能接我們就不錯了,這地方最早是做旅遊的,後來做得不太好,於是就聯合和我們一起做。回過頭來看一看,他這裡面略舊的內部裝潢,還是挺符合我們這傳統相聲的感覺的。觀眾們於是也一點一點的積聚過來了。
天橋這一帶有著悠久而豐富的市井文化氣息,天橋文化就是現在政府部門提到的宣南文化,什麼是宣南?就是宣武門往南,過去據說真有這麼個橋,天橋再往那邊去就是天壇了,皇上要去天壇祭天,天橋就是天子過的橋,過了這橋之後,有一塊空地。當時某軍閥把這地拿過來,平了填上土,租給小商販,這天橋是窮人的天下,在這裡吃喝玩樂都有。各種賣吃的,賣衣服的,賣玩具的,打把藝賣藝的,是個藏龍臥虎的地方,在天橋這能混下去的藝人都是有真本事的,有真材實說的,很多大事也是從天橋這成長起來的。包括候寶林先生、劉寶瑞都在這幹過,天橋文化就是我們的市井文化,說學逗唱騙練耍吃喝玩樂賭,是一個博大精深的市井圖。後來時代變遷,天橋地區建了房,市場也沒有了,天橋人物四散分裂,有的被專業團體吸收,演員也是四散逃亡,天橋文化也就逐漸淡化了,現在提起它無非就是傳統文化的一種再現,而能在天橋樂茶園說相聲,我們能感受到天橋文化的舊時氣息,對於我們而言,有如樂園般。
京津小劇場
講完劇場相聲,不能不說說劇場文化。華北地區的小劇場,包括東北地區的,我或多或少都知道些。我認為小劇場生命力之強那是大劇場無法相比的。根據資料考證,當年的北京天津,也是小劇場非常火爆,有的是一天三開廂,三開廂就是一天唱三回戲,演出三回。我沒趕上解放前,但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天津的小劇場,我都趕上了。
那回是天津的小劇場剛剛抬頭的時候,小劇場沒有多大,裡面的戲臺可能就兩個席夢思床這麼大,底下坐著少則七八十人,多則一二百人就了不得了。就這麼個小劇場,小班的演員在演出,什麼叫小班?過去專業團很多,後來因為合併,下放一批,解散一批。很多演員就無所事事,有的發到工廠去了,有的就是沒有工作了。他們後來自己自發主動地成立這個劇社,演相聲啊,演評劇啊,演京劇啊,這叫小班演員。他不受國家限制,完全是自負盈虧,今天唱戲賣了多少錢大家分多少錢,明天下雨了就下班,就這種體制。我也和他們一起搞過演出,當時的情形值得用另一本書來介紹的。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在我離開天津的時候,天津的小劇場還沒有相聲。我在天津唱戲的時候,小劇場還都是小評劇團,小河北梆子劇團。二三十是人就是一個劇團,大家在那演出,那會兒還沒有相聲。到九八年前後,天津才有這種相聲小劇場,那是相聲名家於寶林先生髮起的,讓相聲重回劇場。在北京,小劇場相聲我們德雲社就是開拓者,從最開始的大茶館、小茶館、廣德樓、中和戲院,都是這種二百多人上下的劇場。
從這個劇場來說,